文档详情

茶与茶文化.ppt

发布:2017-05-21约1.74万字共18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南方有佳木,是为茶;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茶为国饮; 主要内容: 一、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陆羽的《茶经》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 “饮茶”是做药用的。方法也只是简单熬熬茶汤,治疗疾病而已。 中国被公认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最先孕育出茶文化的国家。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西南地区(川滇)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云南南糯山原始茶林和茶王树 1、茶树的分类 按叶片大小: 大叶种 中叶种 小叶种 按植株形态: 乔木 灌木 茶树为原产于中国及印度之常绿灌木。 茶树属多年生木本植物,叶互生,具短柄,叶形有披针状、椭圆形、卵形及倒披针形。 适制绿茶品种 特早芽种: 元霄绿; 早芽种: 福鼎大白茶、 福鼎大毫茶、 九龙大白茶、 福云595等 适制乌龙茶品种 早芽种: 黄旦、丹桂、 茗科一号等; 中芽种: 铁观音、佛手、 白芽奇兰等; 迟芽种: 肉桂、本山、杏仁等 土壤:一般是土层厚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碱度PH值4.5-6.5为宜 雨量: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公厘以上。不足和过多都有影响 阳光: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得天独厚的有机红土壤 温度:一是气温,二是地温,气温日平均需10度;最低不能低于-10度。年平均温度在摄氏十八度~二十五度。 地形:地形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采收:茶树种植后约三年起可少量采收,十年后达盛产期,三十年后即开始老化,此时可从基部砍掉,让茶树重新生长,再到老化后就须挖掉重种。 1、山愈高,空气就愈稀薄,气压也就愈低。 2、高山上一年四季常常云雾弥漫,光照条件好。 3、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速度慢,这样就有利于茶叶内的成分,如单宁酸、糖类和芳香油等物质的积累和保存。 4、高山栽茶的地方大部分为沙质土壤,土层深厚但通气良好,酸碱度适宜,加上树木葱郁,落叶多,使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 5、高山大岳中,环境很少受到人为的污染。 3、茶在中国的发展 鲁周公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辞书《尔雅》,该书最早收录了古代的茶字:“槚,苦荼”。是借用槚(音jia)这个字来命名被巴蜀地区百姓称为“苦荼”的茶。相传辅佐过两代周王的贤相周公(名旦,封鲁)曾参与《尔雅》最早的编撰。 汉代: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云南德昂族---“古老的茶农” 嗜饮浓茶,亦善于种茶, 几乎每家每户都栽种茶树 。 德昂族离不开茶,婚丧嫁娶、 探亲访友,都以茶作为礼品。 唐代的点茶:真正意义上的品饮,直到唐朝时期才开始 “茶圣”陆羽,湖北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饼茶代替了以前的腌制法,制作方法也相当的严格,一般说来要经过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等步骤。制作之精让人叹为观止…… 唐朝时期,饮茶方式是一种所谓的“煮茶”也就是常说的“唐煮宋点”。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封氏闻见记》 宋朝的煎茶 宋帝皆嗜茶,尤其是宋徽宗,亲著《大观茶论》更不惜重金寻找新的贡茶品种。 出现团茶、散青茶、白茶。 制茶饮茶技术较唐朝制法更精细,品质也更为提高。 宋的品饮方法最大的变化是不把茶末直接放入水中,而是先搅成膏,后用二沸水缓缓冲入膏中,并以茶筅不断搅拌、击末,整个过程称为“斗茶”而制膏等步骤称之为“分茶”注水调膏称之为“点茶”。 龙凤团茶与兔毫盏 当时的茶叶,是一种用极嫩茶芽压制而成的小饼茶,外面以印着龙凤花纹的细薄绵纸包装,再涂上一层蜂腊。故又称为龙凤团茶。 因为这种茶汤,经过注水搅拌,面上会有一层极细腻的白色泡沫(另一说是茶汤本身色白)。茶的好坏,第一标准就是看白的程度:“青白最上,黄白最次”。为了能够更好的分辨,黑瓷就成了当然选择。 兔毫盏就是宋代常见的黑瓷茶具。厚重粗朴。因产于古建州(今福建建瓯、建阳、武夷山一带),又称“建盏” 元明朝时期的散茶 今天的饮茶之道发展为同唐宋时期截然不同的两种面貌,源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纸诏书。 宋代的“龙凤团茶”虽然精美,但是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 ?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