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促进合肥城市圈一体化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oc

发布:2017-06-10约6.91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促进合肥城市圈一体化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李光龙 闫泽滢 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经济圈共生共荣、一体发展,成为区域竞争、合作、崛起的决定力量。作为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重要一极,合肥经济圈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影响力和竞争力与邻近高速发展的合肥经济圈、南京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为此,加快推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培育安徽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增长极,对于我省加快赶超,实现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城市圈的经济和税收发展  城市圈目前还只是一个雏形与我国已经城市经济圈相比其经济和税收无论是在总量上、结构上,都存在明显不足。   (一)城市圈的经济能力有待增强 城市圈的辐射力城市圈的经济实力尽管在省处于核心地位,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相比,实力悬殊较大。从GDP总量及人均GDP看,城市圈不到长三角或珠三角经济圈的0%,环渤海经济圈。从财政收入看,城市圈财政收入长三角珠三角的%,环渤海的%;从圈内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来看,作为城市圈核心城市的市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领头羊上海、广州和北京的差距还相当大,经济圈中的城市相比。数据显示,年,合肥市2702亿元,人均GDP达到4元。2010年,合肥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76.2亿元4800亿元达到62593元元财政收入达到1075.3亿元,城市圈发展不够,发展任务还很重,发展的空间也很大。重要的就是要发展合肥,全面提升合肥在城市圈中的核心城市功能。圈内中心城市经济与其他城市经济各种发展资源城市圈要想真正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增长极,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速度,扩大其经济总量规模,进一步增强武市圈的经济实力、产业发展领导能力和经济聚集能力,提高城市圈对全省乃至我国整个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拉动力。(二)城市圈内经济和税收发展不平衡与衡量城市经济实力不同,衡量城市圈发展水平,关键要看城市圈内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看城市圈的整体经济实力。但目前,合肥城市圈经济和税收发展极不平衡,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悬殊。总的来看,就是中心城市合肥发展快而周边城市发展缓慢。20年,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圈内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总量的比重分别高达5%和6%,而除以外的其他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圈内总量的比重分别只有4%和3%。市中,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所占比重最低的分别只有.5%和1.5%。可见,城市圈各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市一枝独秀,其它城市经济税收发展严重不足,与圈内其他市以及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极大,并呈现出扩大化趋势。城市圈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合肥城市圈的经济和税收实力的扩张。 实践证明,城市圈总体经济实力的扩张,依赖于圈内各城市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其圈内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发展城市圈,增强城市圈的整体实力,必须在增强市经济实力的同时,认真解决好圈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以城市圈为依托,实现各城市间经济一体化、互动式发展。 (三)圈内经济和税源结构老化增长点单一  由于产业结构所致,长期以来,国有经济、大工业、基础工业和传统型的第三产业一直是城市圈的经济和税收的主要贡献者。直到今天汽车、电力、、烟草、建材等工业领域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依然是经济和税收的主要支柱,增长点相对单一,增长规模有限。这些企业尽管规模较大,产量较高,但盈利能力整体不强,且对经济和税收的贡献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而波动性较大,大起大落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迅速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服务业等也有较快发展,但尚不具备足以能够影响经济发展大局的规模,对经济和税收的贡献还很有限。再从行业结构上看,由于传统产业和行业比重过大,能够带来高附加值、高利税的新型行业及高新技术行业发展严重不足,以至于经济运行效率特别是经济的财政和税收贡献不高,严重影响了合肥城市圈经济、税收规模和增长速度。可见,合肥城市圈要加快发展,必须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在改造传统产业,壮大传统产业经济实力的同时,充分利用合肥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市场广阔、高效益、高利税的新兴产业和行业,整体上提升合肥城市圈的产业等级。 (四)城市圈经济和税源的趋同现象比较严重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各个城市进行合理分工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获得比较利益,因而能够促进城市圈内的经济发展,这就是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加速效应。综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其经济圈内不同城市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城市与城市之间产业分工合理,经济联系密切,经济的互补性较强,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