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课件123.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直线度公差 3)在给定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的直线度公差带 图2-23 给定两个方向上的直线度公差带 2. 平面度公差 平面度公差是实际被测要素对理想平面的允许变动量,其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图2-24 平面度公差带 3. 圆度公差 实际被测要素对理想圆的允许变动量,其公差带是垂直于轴线的任一截面上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个同心圆间的区域。 图2-25 圆度公差带 4. 圆柱度公差 实际被测要素对理想圆柱的允许变动量,其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图2-26 圆柱度公差带 5. 线轮廓度公差 实际被测要素对理想轮廓线的允许变动量,其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对理想轮廓线对称分布的两等距曲线之间的区域。 图2-27 线轮廓度公差带 6. 面轮廓度公差 实际被测要素对理想轮廓面的允许变动量,其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对理想轮廓面对称分布的两等距曲面之间的区域,理想轮廓面由理论正确尺寸标出。 图2-28 面轮廓度公差带 四、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 (三) 位置公差和位置误差 几何要素→关联要素→基准要素→基准 四、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 (三) 位置公差和位置误差 位置公差是关联实际要素的位置对基 准的变动全量。 位置公差带是限制关联实际要素变动的区域,被测实际要素要在此区域内才合格。 四、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 (三) 位置公差和位置误差 位置公差包括:定位位置公差 定向位置公差 跳动位置公差 1.定向位置公差—平行度 被测实际要素相对于基准要素的方向成0o的要求。 图2-29 以平面为基准的平行度公差带 1.定向位置公差—垂直度 被测实际要素相对于基准要素的方向成90o的要求。 图2-30 以轴线为基准的 垂直度公差带 1.定向位置公差—倾斜度 被测实际要素相对于基准要素的方向成一定角度的要求。 图2-31 倾斜度公差带 2.定位位置公差—同轴度 要求被测实际要素与基准要素同轴。 图2-32 同轴度公差带 2.定位位置公差—对称度 要求被测实际要素与基准要素共面。 图2-33 对称度公差带 2.定位位置公差—位置度 要求被测实际要素与基准要素有一定的位置关系。 图2-34 孔轴线的位置度公差带 3.跳动位置公差 圆跳动 全跳动 3.跳动位置公差—圆跳动 单个被测实际要素在任一截面上相对于基准要素的允许跳动量。 根据允许变动的方向的不同,圆跳动可分为: 径向圆跳动 端面圆跳动 斜向圆跳动 径向圆跳动 径向圆跳动用于控制圆柱表面任一横截面上的跳动量。 图2-35 径向圆跳动公差带 端面圆跳动 端面圆跳动用于控制端面任一测量直径处,在轴向方向的跳动量。 图2-36 端面圆跳动公差带 斜面圆跳动 斜面圆跳动用于控制圆锥面在法线方向的跳动量。 3.跳动位置公差—全跳动 整个被测实际要素相对于基准要素的允许跳动总量。 根据允许变动的方向的不同,全跳动可分为: 径向全跳动 端面全跳动 斜向全跳动 径向全跳动 径向全跳动用于控制整个圆柱表面上的跳动总量。 图2-37 径向全跳动公差带 端面全跳动 端面圆跳动用于控制整个端面在轴向方向的跳动总量。 图2-38 端面全跳动公差带 四、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 (四) 形位公差的选用 (四) 形位公差的选用 (1)? 形状公差应比尺寸公差小: 例如: 圆柱形零件的形状公差(轴线直线度除外),一般情况下应小于其尺寸公差值,平行度公差值应小于相应的距离尺寸公差值。 圆度、圆柱度公差值约为同级的尺寸公差值的50%,故一般可按同级选取。比如,尺寸公差为IT6,则圆度、圆柱度公差也选6级。 但并不是圆度、圆柱度公差必须按尺寸公差同级选取,也可根据零件的功能要求选取相邻级,必要时可按比尺寸公差等级高半级到2级。 (四) 形位公差的选用 (2)? 一般形状公差应比位置公差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