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第一部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cncjfdytd 目录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方法的变化 精细构造解释流程方法 以地震资料为主的油藏描述需求 在勘探油藏描述过程中,油藏的圈闭形态、储层及油气层平面及空间展布特征、属性特征都是以地震资料为主进行描述的,地震资料起了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 利用经过严格标定的高精度地震剖面,编制和修改各油气层或各油组的顶面圈闭形态图,研究圈闭和断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描述主断层的断面形态和深浅层的圈闭偏移。 研究地震合成记录,声波阻抗、反射系数为主的地震信息与沉积相,单井划相的对应关系,建立地震相模式,并描述三维空间中的相展布 以高精度地震为主,经过相位校正的保持振幅地震处理和特征反射波地质含义分析,通过VSP或声波合成记录,标定已知油、气、水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位置和纵横向分布,结合地质资料对油气层或油组作横向追踪,描述其形态、厚度变化和连续性。确定油气水的接触边界。结合地质圈闭确定含油气范围。 利用高精度地震信息,进行特殊处理,分析储集体的孔隙度纵横向变化;条件许可时作含油气饱和度预测。 在建立含油气地质体静态模型和储集性能三维数据体的基础上进行分区块、分层段的综合评价,指明油气富集高产部位及分布情况。并设计新钻井位和钻头轨迹。 油藏描述框图 油藏描述框图(续) 开发阶段对地震解释的要求 相应于开发阶段的生产需求,地震解释任务要求发生了以下变化: 从以地震为主(井辅助地震)到井解释为主(地震辅助井) 从宏观到微观,研究对象从储集体到储集层、从大层到小层、从油层组到油层 逐步精化,从相到微相、从层序到旋回, 从静态到动态,研究构造、储层到研究流体、剩余油分布 开发阶段这种需求的变化对地震资料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解释需求,即: 要求提高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与油层储层单元相匹配 要求解决地震多解性,确定有效的地震地质关系 要求提供速度场和精确的时深关系,保证资料时深匹配的准确性 地震解释技术的发展 单一 — 复合 纵波 — 时间域 — 振 幅 — 单频 —平剖面— 勘探 多波 — 深度域 —多属性— 多频 — 立 体 — 开发 使用时间域、单一频带、纵波资料的振幅信息,在平剖面方式下为油气勘探服务的地震解释方法难以应付复杂勘探开发地质对象对地震解释提出的需求 地震解释技术正在向多域(时间域/深度域)多频带、多波资料的多属性信息共用,在三维可视化技术支持下的综合解释方向发展。 地震多属性体综合解释的发展 地震多属性体处理,可以产生几十种地震波属性。经过与地质目标特征相关的属性优选、聚类分析和综合解释,可以有效识别复杂地质体构造和储层特征。 层位自动追踪方法的发展 1 层位自动追踪参数的完善 数据类型 数值范围约束 信号位置—波峰/波谷/+0/-0 种子值置信度 值范围、最大值误差 相关性约束 相关系数、相关长度 种子点约束 以解释点/拾取的点—约束 调整/锁定可见点/选择点 垂向约束 纵向时窗范围 最大垂向误差 趋势 横向约束 扩展样点数 边界多边形—约束条件 断层中止 — 约束条件 自动追踪概念 自动追踪--是根据所选取的“种子点” 计算一个输出层。 种子点是层位解释拾取值,将依据它的位置和地震属性识别同相轴、进行自动追踪。 自动追踪软件搜索相邻道上与之相似的或一样的地震属性。如果期望值满足用户确定的标准,新的拾取值就转化为新的种子点。 用这种方法,层位可以遍及整个工区,直至无其它有效值拾取为止。 振幅比值法 在搜索窗内寻找用户定义的拾取类型(波峰、波谷、正零、负零) 振幅比值:检查种子道与目标道的振幅比值 满足要求则拾取层位,不满足则停止追踪。 相关系数法 Co_Coef(%)相关系数,该系数用于自动拾取,范围0-100(0%-100%),系数高,自动拾取精度要求高,适于资料较好的地震数据,系数低,自动拾取精度要求低,适于资料较差的地震数据,缺省为50。 Half Window半时窗长度,指在半自动、自动拾取层位时,互相关所用的半时窗长度,单位为毫秒,缺省值为20毫秒。 Landmark自动追踪方法 振幅追踪器--选取振幅作为追踪属性,是最常用的自动追踪方式 振幅的属性类型由用户确定。它包括:最小(波谷)、零点、最大(波峰)、0(+/-)和0(-/+)。 相位追踪器--用户定义相位追踪器以单相位角在瞬时相位数据体上追踪一个层位。 相位数据值范围在-180到+180之间。信号为锯齿状。 数值追踪器--数值追踪器是用于追踪任何类型数据的通用追踪器。像相位追踪器一样,并不在乎它追踪最小、最大和过零点值。 它可用于任何类型的数据—常规的地震数据、已转换成深度域的数据、岩性数据、速度数据、属性如:道积分、反射强度及瞬时频率等数据。 自动追踪中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