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指导书2014.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
课程编号 2103331 课程名称 遥感原理与应用 Remote Sensing: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学分/学时 2学分 / 32学时 开课学期及
学时安排 三(2)学期16周:2学分,32学时 适用专业 测绘工程,选修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物理,土木工程测量 配套教学环节 遥感图像处理课堂实习 后续系列课程 摄影测量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教学语言
(双语) 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主要采用英文PPT,中文讲授的形式。要求学生做一定的英文文献阅读,并作部分翻译。 开课单位 交通学院 制定人及
制定时间 戚浩平,2011年9月 二、课程性质、作用和教学目标
3学年第2学期内授完。
遥感是一种不接触物体本身,用传感器收集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经处理、分析后,识别目标物,揭示其几何、物理性质和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现代科学技术。
三、课程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其研究对象是目标的电磁波特性,遥感技术系统主要由信息源、信息的获取(遥感平台、遥感传感器)、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等部分组成。本课程主要介绍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遥感传感器及其成像原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遥感图像的辐射处理、遥感图像判读、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课程的知识体系由以下“大模块”组成:
模块二、模块、模块、模块、课程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Programs)之“ABET Criterion 3 Student Outcomes”的对照条款编号】
1.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对地物的电磁波特性、黑体辐射、一般物体的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等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图像处理质量的评估能力。[(a), (b), (c), (e), (k)]
2.计算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太阳常数计算太阳总辐射通量、根据维恩位移定律计算地物光谱中辐射最强波长、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影像融合等过程中的计算能力。[(a), (b) ,(c), (e), (k)]
3.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概括、消化吸收,以及围绕教学的内容,阅读参考书和有关资料、自我扩充知识领域的能力。[(a), (b), (c), (e), (g), (h), (i), (k)]
4.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研究性自主学习内容的研讨交流、提交的课程小论文、PPT、课间实习方案的设计、作业以及提问交流以及小组合作等,培养学生能清晰、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所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组内交流、统一意见的能力。[ (c), (d), (e), (g), (k)]
5.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集体活动和实习、实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可通过讨论问题或轮流担任实习组长配合老师的安排,科学、合理地组织本组的活动等方法锻炼和培养。[(d), (e), (f) , (g)]
6.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问题的习惯,以及对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
案、选择不同计算方法、知识的集成运用和对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a), (b), (c), (d), (h), (j) , (k)]。
7.研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结合具体的知识节点,设计研讨内容,通过研究性自主学习和讨论,课间实验、SRTP项目实施等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给以无约束的想象空间,针对研讨的课题、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提出有价值的思路和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a), (b), (c), (d), (e), (h), (j) , (k)]。
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活动中,注重知识环节的学习与实训应用相结合的常态化,使学生工程意识和学为所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可选择地进行一些综合性的实践项目:
1. 预先给出一些来自工程实际的问题,就一个或多个主题,,资料收集和问题分析,提出一种或多种解决方案,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最后教师加以总结。2. 对某些知识点给出一些深层次的专题研究提示与引导,要求学生检索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培养资料检索、总结与综合能力;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研究探索能力;研究报告整理撰写能力等。3. 布置若干综合型,实现关联课程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渗透和体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训练学生的以下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及现代设计方法与有关软件的应用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