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兽医学进展讲解.ppt

发布:2017-03-25约2.86千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兽医学进展 刘钟杰 一、中兽医学的特点 (一)整体观念 1、动物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2、动物体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二)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把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就是根据证的性质确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 病、证、症的区别: 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即疾病的全过程。 症即症状,是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病机的本质(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等)的概括,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同时也提出了治疗方向。 二、中兽医学现代研究 中兽医学是以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理论为基础,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主要诊断方法,以中药和针灸技术为主要治疗方法的学科。 理论研究 中药方剂研究 针灸机理研究 临床研究 (一)理论研究 关于阴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阴阳的物质基础方面。 阴阳 代表阴阳的物质所应满足的条件: 应是作用相反且相互关联的一对物质; 当其中一种物质量的含量升高时,另一种物质的含量则相应降低; 机体内这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要先于临床症状的出现; cAMP和cGMP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正负离子 经络 经络现象:丘疹、贫血线、疣、皮肤角质化。 循经感传:酸、麻、胀、痛循经而传,循经显现红线、白线等。 关于经络的研究主要应解决一下问题: 经络是否存在? 如果存在其部位如何? 经络的实质是什么? 100多年前,日本学者大久保适斋提出经络是神经活动,尤其是交感神经的活动,得到美国生物学家史密斯和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亨根的承认。他们进一步认为,经络的循行路线与植物神经系统十分近似,经络感传现象就是植物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 新西兰学者托马斯提出,经络是人体哪的一种新的网状管道结构,称为“自身原位丛”,是人体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 我国学者孟昭威提出第三平衡系统假说。 第一平衡系统:骨骼神经系统,协调体位平衡。 第二平衡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协调内脏平衡。 第四平衡系统:内分泌系统,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第三平衡系统:经络,协调内脏和体表的平衡。 穆祥提出毛细血管有序态的假说,认为经络是呈现出有序态的毛细血管。 薛崇成等主张,经络并非是人体的特殊结构或系统,只不过是大脑皮层中的循行性立体发射系统。 经络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低电阻测定、声学测定、光学测定、同位素示踪、组织化学方法等。 (二)中药和方剂的研究 中药和方剂的现代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药物成分研究、药物间配伍及互作研究、炮制对药物成分及药效影响研究、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研究、不同中药剂型对复方药理作用影响的研究、中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等等。 中药化学成分简介 中药成分及其复杂,既有某些动植物共有的糖、油脂、脂类、蜡、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色素、树脂、无机盐等,又有仅存在于动植物某些器官中的比较特殊的化合物,如生物碱、黄酮、甙类、挥发油、有机酸等。 中药中的成分常化分为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两类。 有效成分是指具有特殊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物质,如麻黄碱、小檗碱等。 无效成分是指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它成分,没有(或未发现)生物活性和医疗作用。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化分不是绝对的。如人参中的腺嘌呤核苷有胰岛素样活性,多糖能提高免疫功能,人参醇、亚油酸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生物碱 生物碱是一类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碱性含氮有机化合物,是中药中生物活性最强的一类成分。 多以盐的形式存在,少数呈游离状态。 生物碱盐易溶于水和乙醇,不溶或难溶于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 游离生物碱多不溶或难溶于水,能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生物碱有多种生理活性,如镇痛、镇静、兴奋神经、解痉、镇咳、驱虫等。 目前临床应用的有30多种。 甙类 又名苷,配糖体,是一类由糖和非糖部分组成的化合物,受到稀酸或酶的作用时分解为糖和非糖两部分。 糖的部分为单糖或低分子多聚糖。 非糖部分称甙元,是芳香族的醇、酚、酮、蒽醌、甾醇、三萜类等的衍生物。 黄酮甙 黄酮甙的甙元为黄酮类化合物,是2-苯基色原酮衍生物,大部分以葡萄糖和鼠李糖结合成甙的形式存在,少数呈游离状态。极难溶于冷水,可溶于热水或热乙醇,易溶于碱性溶液,加酸后析出沉淀。 黄酮甙有抗炎、抗病毒、利尿、抗氧化、维持正常渗透压、祛痰、镇咳、平喘作用。 蒽醌甙 常与葡萄糖、鼠李糖等缩和而成。能溶于水、碱、乙醇,在氯仿、醚等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很小。游离的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具有泻下和苦味健胃作用。 皂甙 由皂甙元(主要为甾体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与糖结合而成。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 有祛痰止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