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球的基本特征精选.ppt

发布:2017-06-03约2.58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地质作用分类 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构造运动 岩浆作用 地震作用 变质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水平运动 升降运动 侵入作用 喷出作用 重力作用 二、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1.相对年代——根据生物的演化顺序和岩石的新老关系,确定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2.绝对年代——依据同位素年龄测定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时距今多少年。 二、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一)地层层序律 新 老 地层 地层层序律 二、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地层层序律 二、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二)生物层序律 化石 标准化石 二、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地层划分与对比及综合地层柱状图 (三)切割律 二、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三)切割律 二、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地质剖面图 * * * *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天圆地方 大地水准体” (Geoid)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 第一、地球极近似于旋转椭球体,这是地球自转导致的,表明地球有弹塑性; 第二、地球不是严格的旋转椭球体,说明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 地球的密度是地球的质量除以地球的体积。地球的平均密度: 5.517g/cm3 地表岩石平均密: 2.65g/cm3 地心的密度: 13g/cm3 重力是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 万有引力:F=m1m2/r2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 地球的重力 重力在地表的变化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 理论重力值: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理想的扁球体,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所计算出来的重力值,称理论重力值。 重力异常: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重力值 正异常 :比理论值大。 负异常 :比理论值小。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 (二)地磁 地球周围有一个巨大的地磁场。 相当于地球中心有一个大条形磁铁。 请看P18图2-4 地磁轴 地理轴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 (二)地磁 磁场强度 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 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的夹角。 请看P19页图2-5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 (二)地磁 地磁极 地磁子午线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 (二)地磁 磁层 地磁场的成因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 (三)地热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 (三)地热 外热层 常温层 内热层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外部圈层 即外三圈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一、地球的外部圈层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为纵波(P)和横波(S)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为纵波(P)和横波(S) 莫霍面 古登堡面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壳 1.地壳的化学组成 8种主要元素占98%以上 克拉克值 2.地壳的厚度和结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壳 陆壳:约占地壳面积的1/3多一点,陆壳具有明显的双层 结构,即存在上、下地壳。 洋壳:位于海洋之下,约占地壳面积2/3少一点,其上为 约4km厚的海水,洋壳缺失上地壳 2.地壳的厚度和结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壳 大陆地壳 大洋地壳 厚度大 薄 双层 单层 O,Si,Al,K O,Si,Mg,Fe 年代老 新 纵波突然加速,并出现由纵波转换成横波,表明物质为固态,平均密度12.9g/cm,与陨石相似推测内核物质主要成分为铁、镍,故称为铁镍核。 内核 纵波速度加快,推测其物质从液态过渡到固态5157km 过渡层 平均密度10.5g/cm3,地震纵波速度急剧降低横波消失,推测为液态,温度约 3000℃,压力大于3×1011Pa4642km 外核 地核 地震波速平缓增加,密度为5.1g/cm3,化学成分与上地幔相似,铁的含量增加。 2900km 古登堡面 下地幔 地震波速迅速增加,物质密度增大由3.64g/cm3增至4.64g/cm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