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610成都大安东路一号地块基坑(商业裙楼项目)支护及降水工程施工图设计12p.doc

发布:2017-05-14约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安东路一号地块基坑支护及降水工程 施工图设计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 O 一 六 年 十一 月 大安东路一号地块基坑支护及降水工程 施工图设计 审 核: 项目 负责: 设 计: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6 年 11 月 设计方案目录 第一部分 设计总说明 一、工程概况 二、设计依据 三、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四、基坑施工程序、工艺流程 五、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求 六、安全、文明及环境保护施工要求 七、基坑监测 八、试验检测 九、其他 第二部分 基坑支护设计图纸 一、支护结构平面布置图(A1) 二、降水井平面布置图(A1) 三、监测点平面布置图(A1) 三、支护结构剖面图(A3) 四、节点结构示意及大详图(A3) 一、工程概况 1、概述 拟建的“”位于成都市,处于与之间,交通便利。该项目由投资建设,用地面积为19306.27m2。该项目由栋~层高层建筑、6栋2~3层商业、1~2层裙楼层地下组成。深度m,基坑建筑场地位于成都市,处于与之间。场地整体较平坦,由于局部堆填填土,钻孔孔口标高500.~50.29m,相对高差m。 1. 经勘察查明,在本次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场地岩土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组成组成。各层岩土的构成和特征分述如下: ⑴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 杂填土-1:褐色~灰褐色,松散,以砖块、砼块、瓦块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为主有量的粘性土,。 素填土-2:褐、褐灰色,稍湿,主要粘性土为主,含少量植物根须和虫穴, ⑵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粉质粘土②:色,光泽,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 粉土③:灰黄色,稍湿,,卵石:灰褐色、灰色,,~,卵石成分主要为岩浆岩、变质岩卵石粒径多为~cm,卵石粒径cm以上,甚至为大于20cm的漂石。卵石磨圆度较好,多呈圆形、亚圆形,卵石呈中等风化~微风化状。卵石骨架间被砂、少量圆砾充填,含量约~%。根据卵石密实程度,划分为稍密卵石、中密卵石个亚层(在《》中分别以、、予以标注)。卵石:50%~%,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击。 稍密卵石:%~%,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4~7击。 中密卵石:%~%,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7~击。.1地表水 场地侧有一,距离场地约m左右,宽度约为33m,水深.50~0m左右,水质浑浊。该河流现状水位为498.18m,根据调查最高水位约为499.42m。 .2地下水 建筑场地在地貌单元上系沱江水系级阶地,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部填土及粉质粘土层中的上层滞水、砂卵石中的孔隙型潜水及赋存于基岩中的基岩裂隙水。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场地上部人工填土及粉质粘土层中,靠大气降水补给,水量极小,埋藏较浅,以蒸发方式排泄,无统一自由水面。 砂卵石为场地地下水的主要含水层。在枯水期,主要补给源是地下水的侧向径流及大气降水,以蒸发方式及向地下径流方式排泄;在丰水期,主要补给源为地下水侧向径流、大气降水及附近河流补给,以地下径流排泄为主。勘察期间为平水期,钻孔中测得该场地地下水静止水位在m~m,标高为490m~m,地下水年变化幅度约为1.00~2.00m。据工程经验,该场地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k值约为20m/d。据成都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地下水历年最高水位约502.00m。 ③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全风化泥岩、强风化泥岩及中等风化泥岩层风化裂隙内。主要受邻区地下水侧向补给,无统一的自由水面。水量主要受裂隙发育程度、连通性及裂隙面充填特征等因素的控制,水量较小。 ?场地侧:距离约米为场地北侧:距离约米为为距离约米为场地侧:距离约米为红线) 《大安东路一号地块总图》(成都嘉昱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2) 《大安东路一号地块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 、国家现行有关工程施工和验收的标准、规范、规程、图集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JGJ120-))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 (5)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15);)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10)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1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12) 《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