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永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发布:2018-06-10约1.81万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2×180MW)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 本) 建设单位:广州协鑫蓝天燃气热电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南京国环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二零一三年十月 目 录 1、项目概况 1 1.1项目由来 1 1.2本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 1.3项目概况 1 1.4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1 1.5工艺与设备概况 3 1.5.1工艺过程 3 1.5.2 主要设备一览表 4 1.6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 5 1.6.1产业政策的相符性 5 1.6.2相关规划的相符性 5 2、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现状 10 2.1环境质量现状 10 2.1.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10 2.1.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10 2.1.3声环境质量现状 10 2.1.4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10 2.2评价范围 11 3、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15 3.1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15 3.1.1废气 15 3.1.2废水 16 3.1.3噪声 16 3.1.4固废 17 3.2环境敏感区 17 3.3营运期环境影响 21 3.3.1环境空气影响 21 3.3.2地表水环境影响 21 3.3.3地下水环境影响 21 3.3.4声环境影响 21 3.3.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22 3.3.6生态环境影响 22 3.3.7社会环境影响 22 3.4环境保护措施经济、技术可行性 23 3.4.1 环境空气防治对策 23 3.4.2水污染防治对策 23 3.4.3 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23 3.4.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对策 24 3.5环境风险影响 24 3.6环境影响经济损益 24 3.7环境管理与监测 24 4公众参与 26 4.1目的与意义 26 4.2公众参与计划 26 4.3信息公开 27 4.3.1第一次信息公示 27 4.4公众参与调查情况 30 4.4.1调查对象及范围 30 4.4.2调查计划 30 5综合结论 31 6、联系方式 32 1、项目概况 1.1项目由来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建设的国家级开发区,是广州工业发展和东部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现在开发区拥有西区、东区、广州科学城、永和经济区四个主要工业区,管理的地域面积达到215平方公里。永和经济区是由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一九九三年九月设立的一个新区,规划面积34.7平方公里,是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十年的开发已成功引进多个工业项目。目前,各企业均采用各自备燃油小锅炉以满足企业自身用热需求,这些小锅炉都是低效率的,既浪费燃料,又污染环境,并且不好统一管理。急需改善以集中供热取代。因此,很有必要在区内建设一座热电厂以满足开发区热用户的需要。 为此,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于2004年6月18日在广州市双方签署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和经济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项目投资协议书》,在投资协议书中明确: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同意协鑫集团组建永和项目公司,由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建设、经营;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和经济区投资、建设、经营2×180M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项目,并铺设供热管网,今后随着开发区的发展进一步扩建该项目。广州经济开发区将为永和热电项目公司提供建设用地、用水、用气及交通方面的建设条件。 本期工程建设规模为2×180MW,即建设2套180MW级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包括2×120MW燃气轮发电机组和配套建设的2套余热锅炉及2套60MW蒸汽轮发电机,采用“1+1+1”配置型式(即1台燃气轮机发电机组,1台余热锅炉和1台蒸汽轮机发电机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拟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制造的PG9171E型机组,余热锅炉和蒸汽轮发电机组采用国产设备。本工程工程使用燃料为液化天然气。电厂冷却水系统采用机力通风冷却塔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热电厂规划容量为2×180MW。最大供汽能力可以达到250t/h。电气出线为220KV电压等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和《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本工程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因此,建设单位于2005年委托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本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007年1月23日,本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获得原广东省环境保护局批复《关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粤环审【2007】41号),并于2013年5月8日获得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批复(粤发改能电函【2013】1285号),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工程自原广东省环境保护局批复以来一直没有动工建设,自批准之日起已满5年,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