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本知识精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道地药材:亦称地道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专用名称。其特点有: 历史悠久 产地适宜 品种优良 产量宏丰 炮制考究 疗效突出 带有地域性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常用道地药材: 四川:黄连、附子、川芎、川贝母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河南:地黄、山药、牛膝 甘肃:当归 山东:阿胶 山西:党参 宁夏:枸杞 广东:砂仁 广西:肉桂 江苏:薄荷、苍术 云南:三七 河北: 北沙参、黄芩 二、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以偏纠偏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 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前人药物的偏性将称为药性,以用来纠正疾病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药性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禁忌等。 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它对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四气 (一)四气的含义 :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二)四气的确定及作用 : 1、 四气的确定 :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寒性药。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腹中冷痛,四肢厥逆,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热性药。 2、四气的作用: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药性寒热只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基本趋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因此掌握药性寒热不能脱离其具体功效。 (个性和共性) 徐灵胎说:“同一热药,而附子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寒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同。” 指出了掌握药性寒热时应注意:对于药性寒热,不仅要从共性方面进行理解,适必须结合每一药物的具体作用,方能掌握药物性寒性热的特点。 (三)四气的意义: 1、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 2、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病,则必然要加重病情。 3、如果当用热药用了温药,或当用寒药用了凉药,则病重药轻,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用了热药,或当用凉药而用了寒药,则病轻药重,易伤阴或伤阳。 4、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 5、对于真寒假热之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则当以寒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 二、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味道。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食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将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 (二)五味的作用: 《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同时还论述了过食、偏嗜五味对五脏系统的损害。这些损害有种种表现,总其大要,或直接损伤本脏,或伐其所胜而伤及他脏。 在《内经》论述的基础上,后世对五味的作用作了进一步补充发挥,综合前人的论述和用药经验,分述如下:1、 辛: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般来说,行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芳香化湿药、芳香开窍药等多具有辛味。 因此辛味药多用治气滞、血瘀、表证不解、湿阻中焦、神志不清等病证。如木香行气、当归活血、桂枝解表、藿香化湿、麝香开窍等。 2、甘: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也就是说,能滋养补虚、调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