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专题九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明确考纲要求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
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课前自成体系;;[例1] (2011·贺兰模拟)读下面的地形素描图或地质图,回答(1)~(2)题。;(1)下列说法最全面的是 ( )
A.甲、乙均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B.乙、丙地貌所受外力作用相同
C.甲、乙、丙均为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D.甲、乙、丙、丁的地貌成因一样;(2)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幅图所示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
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甲地形区的聚落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条带状,蜿蜒分布于山前
②一般来说,乙地形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往往成为人类的聚居地
③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集中连片分布
④丁地形区应大力发展水泥加工业,以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地貌成因及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题,甲图为山麓冲积扇,乙图为河口三角洲,这两处地貌都是流水沉积地貌;丙图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沙丘,流水沉积、风力沉积都是外力作用;丁图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向斜山。第(2)题,山麓地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是人类聚居的地方,聚落呈条带状沿山前冲积扇分布;河口三角洲地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往往成为人类的聚居地;沙漠地区人口和聚落多集中在绿洲地区或沿河分布,比较分散。水泥加工业不仅对山体产生严重破坏,而且污染严重,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丁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借助山地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
[答案] (1)C (2)A; 对丁地区发展条件和方向的判断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要注意④项的关键词“大力发展”“不断提高”,这些限定词对作出判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区;地形区;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影响; 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择和建设时,需要考虑地形等自然因素,要通过技术和工程措施来克服地形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制,但是地形不是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经济、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已经超过自然因素成为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例2] (2010·安徽高考)《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1)~(2)题。;(1)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
是 ( )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
(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解析] 要根据变化曲线,分析总体变化趋势和具体变化特点。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1962年~2007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有升有降,但总体趋势是波动上升,升高了约1℃。第(2)题,气温波动上升,作物生长期变长且气温在1962~2007年间,某些年份气温升降幅度较大,可能会使安徽受低温冻害损失加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会加大蒸发量,使天然湿地面积缩小。
[答案] (1)D (2)C; 本题出现错误原因有两点:一是读图时对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把握不准确;二是分析影响时对“波动上升”特点的理解过于片面。;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趋势的主要原因: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森林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2)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
(3)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3.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1)开辟新能源,尤其发展可再生能源;
(2)节能降耗;
(3)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国际公约,限制二氧化碳排放;
(4)植树种草,保护森林;
(5)碳截存。; 在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时,不要全都归结为人类活动的结果。从气候变化的规律看,全球正逐渐进入相对温暖的时期,这是自然规律。但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使这一过程加剧,增温加快、幅度增大。;[例3] (2011·黄冈模拟)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