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_中的自然观.doc

发布:2016-12-20约1.23万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1 年第 3 期 (总第 133 期)  理论建设 Theory Research  NO.3,2011 General No.133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的自然观 张金鹏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摘  要】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史观出发,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三种状态,即没有异化的本真 状态、异化状态和扬弃异化后的状态。在青年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来是统一的,即人通过劳动将自然作为自己 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无机的身体与人的活动相统一;但是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使得人与自然相异化,自然不仅成为与人相分 离的存在,而且成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共产主义作为对异化的积极扬弃则实现了人与自然本真关系的复归,这一复归最 终解决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在人重新成为社会的人的同时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与统一,因此,马克思认为完成 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 人道主义 自然主义 对象化劳动 异化劳动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11)03-44-06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在以人为 本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在中国新时期的一次重大发展。这一发展既源自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立场,也与 当代全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那么, 如何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科学发 展观之间的内在的历史延续性与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重 要性,就必须要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语境 中,探究马克思恩格斯如何看待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之 间的辩证关系的。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1844 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揭示青年马克思在从人本学唯 物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历程中,如何开始获得 关于社会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最初的认识的。以此为基 础,本文试图证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始终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考察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而说明社会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 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对象性的自然:劳动对象化中人与自然的“本 真”统一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 取得的一个重大的理论成果是“劳动异化”理论,这是马 克思所取得的“第一个理论制高点”。马克思提出劳动异 化理论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 性和非人性,但当马克思将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来展开 这一批判时,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讨论人通过劳动所发 生的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也就使得马克思必须讨论社 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劳动区分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节能减排与科学发展观关系研究”07SJB720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金鹏,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国外马克思主义。 - 44 - 为两个不同的方面或阶段,一个是作为对象化的劳动, 另一个是作为异化的劳动。马克思此时认为,对象化劳 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是人的本真的活动或本质的活动; 异化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丧失,是人的非现实的异化 状态,即人的普遍受奴役的状态。 在对对象化劳动的论述中,马克思展开了社会与自 然本真关系的论述。因为,异化劳动指的是劳动的特殊 社会形式,主要是指它的资本主义形式。对象化劳动则 是指一般意义下的生产劳动,是就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 系而言的”。[1](p168)在这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自然界作 为人的劳动的对象,是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因为“人的劳 动产品,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是人的对象化的类本质 [2](p238) 的活动,是人将自己的本质外化为对象性的存在,并在 对象中发现与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证明自己是类 存在的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 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 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 物”。[3](p57)人之所以是类存在,就在于他与对象之间的关 系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片面的有用性关系,而 是人的本质在对象中的实现关系。正是在改造对象的过 程中人才超脱了动物而具有了类存在的特质,自然界因 而成为人的现实。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 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劳动对象是人的类生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