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一学生的一封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写给大一学生的一封信
这个想法在心里似乎酝酿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作为一个即将走完大学生活的准过客,对这段生活有着诸多的回忆和感触,虽然在最后的一段大学生活还可能给我更多的感触,然而我此刻已经有了想说些什么的冲动。
大学,在大多数莘莘学子(包括曾经的我)的眼里就是一个象牙塔,里面有着自己期待的美好快乐的生活,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我之所以说“曾经的我”,是因为我现在没有了这种想法,我现在宁愿将大学定义成一座房子,高考便是进到房子里的大门,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我也是带着那种期待和经过一份努力后才走进了这扇大门,甚至为自己在大学的生活制定了宏伟的计划,以为以后的一切便可一帆顺水了,现在看看这份计划,基本成了一纸空文。我们似乎总对未来的生活过于的乐观,不知道那只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罢了,我们在大学的外面,对大学了解的太少,或许根本不了解。高中时候,我们只知道有大学,不知道何以有大学。当我们走进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地方,却对那里的环境估计的过于乐观,最后只能走弯路,摔跟头,心里的那一份份美好的期望和梦想在现实中一次次的打碎和破灭。或许对于你即将走进的大学,我应该告诉你这些。
现在你走进了大学,你应该知道我们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
大一的你,必定是迷茫的,因为你是迷茫的,所以你是大一,但是不要把这种迷茫带入大二。
我曾经历过大一的迷茫,在这种迷茫里,看不清方向,身边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模糊,这种迷茫让我感觉到了害怕。不知道大学里该做什么,制定的宏伟计划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做起。慢慢的,我在想,到底大学是什么,大学为我准备了什么?说起来都可笑,已经是一名大学生,却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学。这些本该早就应该知道的问题,进了大学还不知道。我开始搜寻了一些关于大学的书,我看了三本关于大学的书:《读大学,读什么》、《大学精神》、《回归大学之道》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就职演说时曾提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的智识,故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德雷克·博克所著的什么是大学精神?借用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先生写的碑文上的两句话,大学的精神就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具有真正意义的“大学精神”的大学。
当然这不是空谈,如何给自己一个这样的大学?
你应该认清你的大学。
不要奇怪“给我们讲课怎么不见有教授啊?”或许在你选择大学的时候,看这个大学的网站说学校有多少多少教授,多少多少博士、博士生导师。这些全是废话,把它当成段子听听看看就算了。你们学校的教授在办公室、在公司、在某国考察学习、出席某研讨会,在外面为校争光,抹光添彩,哪有时间在课堂上啊?!想见校长院长级的人物,只能在开学典礼那一刹那了,要不就打开学校网站慢慢看。要学点东西,还是自个到书里、网上琢磨去吧。
也不要责怪你的大学选修的课程远比哈佛大学少。如果一定要解释,那就是中国的国情,国情很重要,永远记住,在中国这是任何问题的答案。
不要真的把大学课程当回事,你要是想利用教科书和课堂学到东西的话,就好比你想要一只公鸡给你下蛋,一匹骡子给你产牛奶。
更不要把大学的考试当回事,除非你是为了拿奖学金或者保研。考个七八十分就足够了,你的时间不应该放在学校考试上面,证书倒是更有价值。
不要鄙视大学里作弊的人,否则你将成为自我鄙视的人。不要把不作弊当成出淤泥不染的荷花,你努力做到不作弊就可以了,管别人会怎样。对于那些作弊拿着奖学金的人,也不要反感,一笑而过吧,因为这点诱惑经受不了,怎么面对以后更大的诱惑。
……
大师级的人物对“大学四年的宝贵时光该如何度过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曾说过: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该对大学四年有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在大学里面流传着“知道不知道”这么一个顺口溜:大学一年级往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沉浸在开学后的兴奋之中,心比天高;大学二年级就进了一步“知道自己不知道”,可大学已过了一半;大学三年级时“不知道自己知道”,从编织玫瑰般的梦幻中开始睁眼看世界;大学四年级“知道自己知道”,从云端里落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地上,用自己的双手撑一方天空,托一轮太阳了。德雷克·博克所著的2010-8-2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