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杨莹莹
只要我们翻开几千年的中外教育史,便不难发现,所有改革建议只能说是旧话重提,实在不是什么新东西。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教学法便是运用对话,列举出机智巧妙的问题进行教学,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探索新知;古罗马的昆体良所倡导的修辞学方法,则强调教师要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学方法,则提倡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在快乐中轻松地学习,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注意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到近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强调从做中学;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所有这些,无一不是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无一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我国,古代便有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早在汉代的王充,便极力反对“信师是古”,他批判死记硬背的教学为“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主张“极问”,以“订其真伪,辩其虚实”;到了魏晋时期,以嵇康为代表,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我国近现代的教育家更加重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陶行知,晏阳初,蔡元培……都围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出过深刻的见解。1、增强参与者动力,激活参与者主体
明确目标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教师可以在开始教学内容前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达到目标的内驱力,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中学生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表现欲旺、富有创造精神等特点,因此给予他们明确的目标、开放的空间、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消除参与障碍,创造参与条件
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经常会有畏难或害怕犯错误的情绪。这是影响他们积极参与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设备,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和模仿实践活动,培养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3、开展任务式教学,增加参与机会
数学教学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也就是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角,给他们以明确的任务并提供具体的操作要求、方法和步骤作为参考。在任务式活动中,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和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小组讨论”、“个别讲解”等组织形式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也可以不拘形式,指定一行学生不必站立,不必等老师提问,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既省时又高效,特别适合探究性学习。
4、难度适当,给予学生参与者的成就感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注意难度适当,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并让每个学生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教师还应考虑到个体差异而进行分层次教学活动,让全班都动起来。当学生觉得自已能行时,就会积极开口,踊跃表达,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教师的评价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的成就感。
5、形式活泼多变,增加参与兴趣
学生学习的动机来自于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比如小组即兴表演比赛、单词接力赛、短剧表演、猜谜游戏等。教学活动的设计还要遵循信息互补的原则,即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还应设法让学生运用语言去获取信息或传递信息,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达到了学以致用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6、扩大活动空间,增强参与的氛围
传统课堂的布置是学生坐成四组八行,它的主要缺陷是教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面的学生,而且学生活动的空间较小。为了增强参与者的氛围,扩大学生活动的空间,课桌的摆放可采用半圆式、全圆式、小组围坐式等多种摆放形式,这样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合作,便于信息交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确实是课堂的主体。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改进
???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学习行为的调控,突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将学习指导纳入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下方面进行教学改进:
1、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是一种“过程教学”,它既包括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人的思维过程。前一种过程教材已有所体现,但思维过程是隐性的、开放的,教师必须周密设计系列性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创设出一种能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