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频死病人护理和临终关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 死亡教育 一、死亡教育含义 二、死亡态度类型 三、死亡教育的意义 四、死亡教育的内容 五、死亡教育对象与方法 一、死亡教育含义 以死亡学的理论为指导,帮助人们了解死亡,了解生命的教育过程称为死亡教育。 二、死亡态度类型 乐观开朗型 寻求解脱型 顺从接受型 悲观恐惧型 死亡逃避型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三、死亡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 3.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 4.有利于临终关怀工作开展和普及 四、死亡教育的内容 死亡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内容包括一切涉及濒死与死亡领域的知识和问题。 死亡教育内容相当广泛,凡是哲学、宗教、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生物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等学科所探讨的有关死亡问题,都是死亡教育内容。 五、死亡教育对象与方法 (一)死亡教育对象 医护人员是开展死亡教育的主体;临终患者及家属是死亡教育的主要对象;在校学生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学生是进行死亡教育的重点对象 ;向社区居民开展死亡教育,是提高全民死亡教育水平的基础。 (二)死亡教育方式 在学校开设死亡教育课程是死亡教育的基本方式。民间社会团体和学术组织开展死亡教育活动,是死亡教育的有效方式。 五、死亡教育对象与方法 安乐死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无痛苦地死亡、幸福的死亡”、“安然去世”。安乐死一般是指那些有不治之症的患者在危重濒死状态,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患者或亲友的强烈要求下,经医生认可,停止无望救治或用人为的方法帮助患者无痛苦的度过死亡阶段。安乐死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是由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员采取某种措施,如口服或注射致命的药物等方法,主动结束患者的痛苦或加速患者的死亡进程。被动安乐死是指停止对患者采取的一切治疗措施,如停止用药和撤除维持生命的一切医疗器械,使其自然死亡。 安乐死问题在国内外一直是一个争论比较大的问题,安乐死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面临着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问题。一是死亡究竟何时发生,客观上缺乏明确的标准,主观上也很难以判断;二是如果患者同意安乐死,那么由谁来执行;三是安乐死涉及医学、哲学,并牵涉到社会舆论,关系到患者、家属和医生等,没有一定的法律程序、社会基础,在短期内是很难实施的。目前荷兰是世界上唯一通过安乐死法案的国家。 知识链接 安乐死 一 濒死和死亡的定义 二 死亡的 标准 三 死亡过程 的分期 第四节 濒死与死亡 一、濒死和死亡的定义 濒死(dying)又称临终,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 死亡(death)是指个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永久停止。 二、死亡的标准 脑死亡标准 传统死亡标准 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大而固定,所有反射均消失,心电波平直,即可宣布临床死亡。 ①自主呼吸停止,需要 不停地进行人工呼吸; ②不可逆性深昏迷; 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④脑电图呈平直线; ⑤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⑥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必须持续12h以上。 三、死亡过程的分期 各系统的功能严重紊乱,中枢 神经系统脑干以上功能处于抑制状 态,表现为意识模糊或丧失,呼吸、 循环衰竭,代谢紊乱,机体各系统 功能严重障碍。 濒死期(agonal stage) 濒死期的持续时间可随患者机体 状况及死亡原因而异,年轻强壮者、 慢性病患者较年老体弱者及急性病 患者濒死期长。 此期生命处于可逆阶段,若 得到及时有效地抢救治疗,生命 可复苏;反之,则进入临床死亡期。 猝死、严重的颅脑损伤等患者可直 接进入临床死亡期。 临床死亡期(clinical death stage) 此期是死亡过程的延续。 此期延髓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主要表现为心跳、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此期各种组织细胞仍有 微弱的代谢活动,持续时间 极短,但在低温条件下,尤其 是头部降温脑耗氧量降低时, 临床死亡期可延长。 临床上对触电、溺水、大出血等 致死患者,及时采取积极 有效的急救措施仍有复苏的 可能,因为此时重要器官 的代谢过程尚未停止。 三、死亡过程的分期 生物学死亡期(biological death stage) 此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这时, 从大脑皮质开始,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各器 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 变化,整个机体已不能复活。随着生物学 死亡期的进展,相继出现尸冷、尸斑、尸僵、 尸体腐败等现象。 三、死亡过程的分期 生物学死亡期 尸体腐败 尸僵 尸斑 尸冷 指死亡后体温丧失,是死亡后最先发生的改变。一般死后10h内尸温下降速度约为每小时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