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考语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课件17.ppt

发布:2017-05-25约1.57千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 夏丏尊先生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后的一信念》一文中曾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代谢、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品味此句: 是的,那个目光清澈,白皙娇嫩的女孩何以会是我?也许她是从别的地方飘来的一朵云,因为老校长的召唤,她走进镜子做了我的影像。 品味: 仔细体会,玩味 表现力: 运用某种语言技巧使表达内容表示出来 一、解题思路: 语言技巧,表达内容,表达作用(技巧本身及作者感情等) 二、常用语言技巧: 修辞,词语,句式,标点,表现手法等。 A描绘类: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 拟人: 表达亲切,有情趣 B结构类: 对偶: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C表达类: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调作用 设问:突出强调 例子: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 品味:运用拟人修辞,用“调皮”“行走”“伸出”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绿萝自由活泼的生长状态,富有动感和情趣。 演练1、一次,我把水杯忘记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 演练3、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 。 演练2、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便立冬了。 二、福楼拜曾经说过:我们不论要描写什么事物,要把它们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人们应苦心探索,非要找到这个唯一的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 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 一、 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 品味:“摸”字在这里一方面体现出父亲想帮助孩子,又担心孩子不接受;另一方面反映父亲虽然“摸”的是鼓鼓的信封,但心里还觉得给孩子的帮助不够。 试试:过来一会儿,父亲又走了过来,在裤兜里(摸、掏、拿)了半天,(摸、掏、拿)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里面装着钱) 演练1、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 演练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流,淌,溅)出来了。 演练3、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对比、衬托 、象征、烘托等 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特征是“托义于物”,因而它往往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表现,但比一般比喻、比拟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 烘托:本为绘画技法,即用水墨或淡淡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主体物像更加明天突出的手法。在文章里,通过对环境的渲染,来突出描写主体的手法,就是烘托手法。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