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京交通大学电工.PPT

发布:2017-04-05约1.26万字共6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本器件的两个发展阶段 分立元件阶段(1905~1959) 真空电子管、半导体晶体管 集成电路阶段(1959~) SSI、MSI、LSI、VLSI、ULSI 分立元件阶段 电子管时代(1905~1948) 1905年 爱因斯坦阐述相对论——E=mc2 1906年 亚历山德森研制成高频交流发电机 德福雷斯特在弗菜明二极管上加栅极,制威第一只三极管 1912年 阿诺德和兰米尔研制出高真空电子管 1917年 坎贝尔研制成滤波器 1922年 弗里斯研制成第一台超外差无线电收音机 1934年 劳伦斯研制成回旋加速器 1940年 帕全森和洛弗尔研制成电子模拟计算机 1947年 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发明晶体管;香农奠定信息论的基础 分立元件阶段 晶体管时代(1948~1959) 1947年 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莱研制成第一个点接触型晶体管 1948年 贝尔实验室的香农发表信息论的论文,英国采用EDSAG计算机,这是最早的一种存储程序数字计算机 1949年 诺伊曼提出自动传输机的概念 1950年 麻省理工学院的福雷斯特研制成磁心存储器 1952年 美国爆炸第一颗氢弹 1954年 贝尔实验室研制太阳能电池和单晶硅 1957年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 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宣布研制成第一个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阶段 集成电路阶段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集成电路芯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它们构成了现代数字系统的基石。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而飞速发展起来的电子计算机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充分说明了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 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1958~1963)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1964~1970)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1971~)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EDA技术 纳米电子技术 N型半导体和 P 型半导体 N型半导体和 P 型半导体 PN结的形成 PN结的单向导电性 2. PN 结加反向电压(反向偏置) 6.1.2半导体二极管 基本结构 伏安特性 主要参数 二极管电路分析举例 6.2 二极管整流电路 电力整流器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2. 工作原理 4. 参数计算 单相桥式全波整流电路 2. 工作原理 例2: 6.3 滤波电路 电力滤波 电容滤波电路 1. 电路结构 2. 工作原理 4. 电容滤波电路的特点 例: 6.4 稳压管及其稳压电路 3. 主要参数 稳压管稳压电路 2. 工作原理 3. 参数的选择 6.5 集成稳压器 1. 分类 2. 外形及引脚功能 3. 性能特点(7800、7900系列) 输出电流超过 1. 5 A(加散热器) 不需要外接元件 内部有过热保护 内部有过流保护 调整管设有安全工作区保护 输出电压容差为 4% 4. 主要参数 (2)同时输出正、负电压的电路 两个二极管的阴极接在一起 取 B 点作参考点,断开二极管,分析二极管阳极和阴极的电位。 V1阳 =-6 V,V2阳=0 V,V1阴 = V2阴= -12 V UD1 = 6V,UD2 =12V ∵ UD2 UD1 ∴ D2 优先导通, D1截止。 若忽略管压降,二极管可看作短路,UAB = 0 V 例2: D1承受反向电压为-6 V 流过 D2 的电流为 求:UAB 在这里, D2 起钳位作用, D1起隔离作用。 B D1 6V 12V 3k? A D2 UAB + – ui 8V,二极管导通,可看作短路 uo = 8V ui 8V,二极管截止,可看作开路 uo = ui 已知: 二极管是理想的,试画出 uo 波形。 8V 例3: 二极管的用途: 整流、检波、 限幅、钳位、开 关、元件保护、 温度补偿等。 ui 18V 参考点 二极管阴极电位为 8 V D 8V R uo ui + + – – 整流电路的作用: 将交流电压转变为脉动的直流电压。 常见的整流电路: 半波、全波、桥式和倍压整流;单相和三相整流等。 分析时可把二极管当作理想元件处理: 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阻为零,反向电阻为无穷大。 整流原理: 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uD O u 正半周,VaVb, 二极管D导通; 3. 工作波形 u 负半周,Va Vb, 二极管D 截止 。 1. 电路结构 – + + – a Tr D uo u b RL io u ?t O uo O (1) 整流电压平均值 Uo (2) 整流电流平均值 Io (3) 流过每管电流平均值 ID (4) 每管承受的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