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引导案例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699年英国贸易与种植园高级专员说:“我们的意图就是要把种植园安排在美洲,那里的人民应该专门生产那些英国不生产的产品。” 当时盛行一时的三角贸易是宗主国与殖民地间分工的典型表现形式。 (二)形成阶段:第一次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这时期的国际分工基本上以英国为中心。 (3)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 这些商品包括小麦、棉花、羊毛、咖啡、铜、木材等。 这时期建立的国际分工体系是一种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体系。 一头是以英国为首的国家,一头是沦为世界农村的广大的亚非 拉和殖民地。 (三)发展阶段:第二次产业革命(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1)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加强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 (2)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地片面地发展单一作物的国家。 因此造成了亚、非、拉美国家的两种依赖性: —是经济生活对少数几种产品的依赖性; 一是对世界市场,特别是对工业发达国家市场的高度依赖。 (3)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它们之间也形成了互为市场的在经济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 (四)深化发展阶段:二次大战后 1.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占主导地位。国际分工从经济结构和技术基础不同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发展为经济结构相似、技术水平接近的工业国家之间的分工。 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原来的生产部门逐步划分为更多更细的部门。部门内部分工的主要形式有: 同一产品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福特汽车 福特公司的汽车,由十几个国家生产的部件组装而成.它们是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瑞典、丹麦、挪威、德国、奥地利、日本、瑞士、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各国生产各自负责的部件,最后由福特公司组装成汽车出售。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其主要表现: 高精尖的复杂工业与简单的加工工业(如食品工业、胶合板工业、工艺品工业、农矿原料的初步加工工业等)的分工; 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生产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生产的分工: 资本技术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与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之间的分工。 4.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 5.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世界性经济一体化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并存,这些经济集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向性和排它性。 6.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 四.战后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的主要趋势 国际分工向广度发展。 国际分工的性质发生变化。 国际分工的形式出现的新变化。 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下降,水平型和混合型的国际分工上升。 五.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国际分工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国际分工使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3.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和地理方向 4.国际分工中所占地位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利益配上的不均等 5.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使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6.国际分工成为推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如何看待中国参与国际分工 “生产一个芭比娃娃只赚35美分”,“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 中国制造业产值世界第四,但从绝对数量看,我国的产值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从制造业的增加值来看,我国是26%,而发达国家一般接近50%。我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品牌、缺乏有份量的大企业。 目前国内企业中,99%的企业专利数为零,三分之二的大中型企业无研发机构,九成企业未评估品牌价值,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新开发的技术70%是属于外缘性技术———硬邦邦的数据告诉我们,这就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严峻现实。 以总部位于加州的罗技国际集团公司为例,它在苏州有一个工厂,每年向美国出口2000万只鼠标,在美国销售价40美元左右。其中罗技公司拿走8美元,批发、零售商拿走15美元,罗技的供应商(如摩托罗拉)拿走15美元,中国只赚3美元,而这笔钱还要工资、能源、运输和管理费用。罗技在加州的450个销售人员的收入总额,远远高于苏州工厂内4000名工人的工资。 我国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工业门类并不明智,OEM的道路并不丢人,它是当今世界产品价值链分解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 看完以上材料,请思考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国是否应该参与国际分工 1、承认现实,发挥比较优势 当今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只能接 受此现实比较优势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