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铃薯病害防治技术.ppt

发布:2016-12-21约1.71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马铃薯病害防治技术 张彦鹏 马铃薯常见病害 马铃薯早疫病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干腐病 马铃薯粉痂病 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炭疽病 马铃薯疮痂病 马铃薯枯萎病 马铃薯软腐病 马铃薯早疫病 传播途径 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 马铃薯早疫病 发病条件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当叶上有结露或水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35~45分钟即萌发,从叶面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2—3天。瘠薄地块及肥力不足田发病重 症状:叶片病斑黑褐色纶纹状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湿度大时出现霉层, 严重时叶片干枯 茎块染病时产生暗褐色稍凹陷近圆形病斑,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高燥的土壤种植,提高寄主抗病力 发病前,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7-10天喷一次 发病初期,喷施多菌灵 甲基托布津 晚疫病 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 发病条件 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10~14引起大流行。 晚疫病 鞭毛菌亚门真菌 症状 叶片侵染 多从中下部开始 在叶尖或顺缘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湿度大时迅速扩展成黄褐色大斑 病茎侵染 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严重时叶片卷曲 薯块侵染 出生浅褐色斑,以后变成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 病部下薯肉呈浅褐色至暗褐色,终致薯块腐烂 防治技术 严格挑选无病种薯 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避免偏施氮肥、雨后田间积水,发病中心病株及时清除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38%恶霜菌酯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马铃薯环腐病 传播途径 病菌随种薯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面越冬,切刀是病害传播的重要媒介,借助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 马铃薯环腐病 发病条件 病薯播下后,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一部分是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适合环腐棒杆菌生长温度20~23℃,最高31~33℃,最低1~2℃。致死温度为干燥情况下50℃ 茎块和茎部横切面的维束呈褐色环状腐烂,用手挤压,常排出乳白色无味的菌浓 环腐病 症状 生育中后期,叶片及茎出现萎蔫,下部叶片边缘稍有向上卷曲退绿,叶脉有淡黄色区 防治措施 实行无病田留种,采用整薯播种。 严格选择品种,切刀严格消毒 栽培管理 加强田间检查,拔除病株及时处理,防治田间地下害虫,减少传染机会 药剂防治 用75%酒精和高锰酸钾浸种两个小时,然后阴干 * *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