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节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ppt

发布:2017-05-19约1.47万字共10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历史上的几种观点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和一般过程 第四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第五节 婚恋、家庭心理咨询 第六节 性心理咨询 第二节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第一单元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第二单元 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第三单元 认知心理学观点 第四单元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 第五单元 人性心理学在心理咨询和心 理治疗中的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引论》由性学三论---《过失心理学》、《梦》、《神经病通论》合编而成。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他对人类思想活动有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的区分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 1、心理结构; 2、人格结构; 3、心理动力; 4、心理发展; 5、适应问题。 无意识的内容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它们一方面积极活动,寻求满足,一方面又由于现实条件如社会道德的约束,被挤出意识之外,压抑到无意识的领域。 好比一座冰山,水面上的是意识,只占小部分,水面下的是无意识,是大部分,是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 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遵循“快 乐原则” ; 自我—协调本我与超我、现实之间的关系,避免冲 突,按现实原则活动 ; 超我—代表良心和道德力量,追求高 尚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本我 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自卫本能、性本能) 、冲动和生命力。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就必须依赖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理失常。 人格结构论 超 我 3、心理动力观点:力必多 弗洛伊德假定心理异常有其生物基础。他认为:人类 行为的动机来源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又出自先天的驱力和 本能。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动力观点。 性本能 本能 心理发展动力 营养本能复合体 在人的性后面有一种潜力、动力,驱使人去寻求 快感,这种力被称为“利比多”,是一种驱使人寻求各种 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 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结构。在批判弗洛伊德的“泛性化”时,有种观点认为,弗洛伊德所谓的心理动力,只是人的性本能,即“力比多”。其实,这不是弗洛伊德的本意,弗洛伊德明确地说过:“我想最好先请你们注意‘力比多’这个名词,力比多和饥饿一样,是一种力量,本能——在这里性是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借这个力量以完成其目的”。 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二是营养本能。 它的确已经告诉人民,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稳、顺利和有效,就必须维持这三种力量(本、自、超)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理的失常。用他的话说:“因为这种本能在移情的精神症中最易研究,而且因为精神分析必须研究人家所忽略的事件。” 生的本能 包括自我保存和“里比多” (LiBido) --弗洛伊德独创的这个词被译成“性欲”,但必须强调,在他那里,里比多指驱使人求得身体所有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 死的本能 是指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可以派生出攻击、侵犯、自我毁灭等心理状态。 4、性心理发展观点: 弗洛依德认为,人的性欲发展分不同阶段,这 一过程如果不能顺利进行,在某阶段受挫或从高阶段 倒退回低级阶段则会造成心理异常,并成为各种神经 症和精神病的根源。 口欲期(0~1岁左右):快乐满足来自唇、口、手指 肛欲期(2~3岁):快乐来自排便,肌肉紧张的控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