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水闸门井开挖支护施工技术措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尾水闸门井开挖支护施工技术措施
1 概述
1.1 施工依据
(1)设计图纸1/4~4/4)
(2)水电水利工程爆破施工技术规范(DL/T 5135-2001)
(3)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L/T 5099-1999)SL 303-2004;
(5)《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定》DL/T5088;
(6)《爆破安全规程》GB6722;
1.2 工程概况
尾水闸门室与主变室轴线距离为43.5m,与主变室间的岩柱厚度29.5m。尾水闸门室高程618.50m以上为地下长廊式,长293.65m,宽8.3m~11.0m,高34.5m。
高程618.50m以下为9条尾水闸门竖井,与尾水支洞相贯,相互平行,中心间距34.0m,相邻之间岩壁厚度18.6m。闸门井开挖断面为15.4m×6.8m~17m×7.6m(顺水流方向长×宽)的长方形,高度5m,支护型式为砂浆锚杆、挂网喷混凝土Ф32、L=9.0m。尾水闸门主要工程量表见表1。
石方井挖 m3 C20喷砼厚0.15m m3 钢筋网ф6.5@0.2m×0.2m t Ф25锚杆(L=4.5m) Ф25锚杆(L=3.0m) 125KN预应力锁口锚杆Ф32(L=9.0m)
1.3 工程地质条件
尾水闸门室位于花岗岩体中,风化程度轻微,一般呈微风化~新鲜,局部断层出露部位可能为弱风化下部。洞室部位花岗岩岩体为次块状结构和整体结构岩体。有属于Ⅲ级结构面的断层F20、F21、F22和F23通过, F20断层产状:N20°~30°E,NW∠60°~64°,宽度0.3~0.4m,断层带主要由角砾岩、片状岩组成,局部有少量断层泥(宽1mm~2mm)、糜棱岩及花岗岩透镜体,胶结差;F21断层产状:N10°~28°W,SW∠72°~82°,宽度0.9m,断层带由碎块岩、角砾岩及少量糜棱岩组成;F22断层产状:N0°~22°W,SW∠42°~58°,宽度0.5~1.2m,断层带主要由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组成,局部有少量石英脉及断层泥(宽1mm~4mm,呈软塑状)。胶结差; F23断层产状:N20°~32°E,NW∠75°~85°,宽度4.8m,断层带由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及石英脉组成。根据对断层的走向和倾角进行分析,缓倾角的F22对后拱围岩稳定不利,其余断层倾角比较陡,对顶拱围岩稳定影响比较小。尾水闸门主要以Ⅱ、Ⅲ类围岩为主,局部为Ⅳ、Ⅴ类围岩。
1.4 施工重点、难点
1、尾水闸门有断层F20、F21、F22和F23通过,断层带围岩稳定性较差,开挖后及时支护2 施工布置
2.1 施工通道布置
→主变交通洞→16#施工支洞→尾水闸门井工作面;3#施工支洞→3#-2施工支洞→尾水闸门井顶部为辅助通道,作为7#、8#、9#闸门井开挖开始后后尾水闸门室右端出渣和支护通道,直到3#-2施工支洞封堵为止。
下部通道为出渣通道:EL635平台→尾闸运输洞→6#施工支洞→8#施工支洞→尾水支洞→尾水闸门井底部;
2、人员通道:
在闸门井开挖时,架设爬梯作为人员上下通道,详见附图7。由于按施工程序安排,开挖顺序为9#~1#闸门井,为满足人员水平行走通道,对下游EL618.5平台超挖部分采用C20混凝土将超挖部分回填找平并按标准化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形成水平人行通道。若超挖过多,形成缺口的部位,打锚杆搭设栈桥形成通道,详见附图6。
3、材料垂直运输通道:
利用永久桥机轨道布设一台20t桥机作为施工期间垂直运输工具。为便于桥机装运材料,需在9#闸门井口处搭设施工平台,平台采用I20工字钢铺设在闸门井口,工字钢单根长8.3m,铺设间距1.0m,两头焊接在φ25插筋上固定(插筋间距1.0m),防止工字钢移动。工字钢铺设后,再在上面铺设12×12方木。平台铺设长度按实际需要铺设。
2.2 施工供电、供水、供风布置
1、施工供风:供风由布置在15#施工支洞洞内的2#压风站固定供风,采用4′管路从引至工作面;根据需要在风管上设置闸阀接口,以供喷混凝土、造孔等用风;
2、施工用水:从布置在1#施工支洞主水管上接引至施工工作面附近,然后3、施工用电:利用布置在15#施工支洞的变压器接入施工区,以供施工照明及排水施工用电;
2.3 施工通风布置
16#施工支洞已施工结束,自然通道已经能满足施工要求,不再布置机械通风。
2.4 施工排水布置
2.5 开挖渣料的利用和堆存规划
3 施工总体程序
φ1.4m施工导井开挖,且尾水支洞已开挖结束,尾水闸门井开挖条件已具备。尾水闸门井开挖前,导井扩挖φ3.0m,作为下渣通道导井扩挖完成后,采用手风钻造爆破孔次扩挖至设计断面,从上至下扩挖,扩挖过程中人工扒渣至井底出渣,随扩挖下降及时进行锚喷支护。尾9#、8#7#闸门井→6#、5#、4#闸门井→3#、2#1#闸门井
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