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1进城农民工的本身基本情况
进城农民工呈现男多女少的现状,其比重分别为79.2%和20.8%。并且年龄在30岁以上的农民工所占比例为58.9%,人数最多,人数相对较多的是年龄段在16—25岁之间的农民工,所占比例为28.8%。大量男性农民工流入城市,只有妇女、老人和小孩驻守农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也使农村家庭处于失衡状态。
其次,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偏低,以初中为主,所占比重为59.6%,而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农民工的比重是18.8%,小学文化的农民工比重为16.6%。可见农民工的低文化水平阻碍他们融入城市文化,加剧了工作生活的困难。
进城农民工男女比例非常不平衡,且大部分进城农民工都是中年人,他们是农民工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也不能忽视20岁左右的年轻的农民工,他们是崛起的“新生代农民工”,强烈渴望融入城市,他们将会成为进城农民工的主力军。此外,农民工大军的文化水平偏低,严重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顺利进行,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障碍因素。
1.2就业和工作状况
进城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2.1%和36.7%,还有部分集中在服装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所占比重分别为6.4%、4.4%和3.8%。这些行业都是极大耗费体力和劳力,超出正常人所能承受的负荷,反映出农民工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
其次,进城农民工的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呈现层次分明的梯度起伏特征。其中,收入在800到1600元之间的农民工比重最大,为65.4%,收入在800以下和1600以上的比重分别为15%和19.6%。说明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低,仅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对于休闲、娱乐以及旅游这些活动,是远远满足不了的。
1.3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
农民工参保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这与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不强有很大的关系。此外,在调查中发现,有65%农民工没有和就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一方面农民工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一方面就业单位也不愿和农民工签订合同。
2.农民工问题出现的原因
2.1政府政策制度的原因
我国的户籍制度把全国人口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并且对两种身份的公民实行有差别对待。拥有城市户口的公民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而农民工要想享受这些待遇,必须比城市人付出更多的成本,无疑是加重了农民工的负担,户籍制度影响各种保障制度。
政府制定的就业政策带有对农民工明显的歧视,对许多工作制定了较高的条件,限制农民工选择工作的机会。因此大多数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工作一般是城市居民所不愿做的,工资水平低,工作环境差,耗费体力大。此外在同等条件下,企业单位仍然选择城市居民。这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平竞争的原则,将农民工拒之门外,损害了农民工的经济利益,减少农民工的生存资本,危及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
2.2城市的排斥
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往往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风气,他们大部分是高素质的人,崇尚美好的生活。从农村转移过来的剩余劳动力,是城市的闯入者,打破了城市生活的平衡,扰乱了城市人的正常生活秩序,带来了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加之舆论的负面宣传,使农民工的不良形象占据主导地位,加剧城市人对农民工的厌恶和排斥。
从农村转移来的农民工没有受到城市生活习惯的熏陶,仍保留农村的习惯,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扰乱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思路方针,加剧管理难度,给管理者造成很大麻烦。而且农民工规模越来越大,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对农民工无法真正做到监督,造成管理脱节。城市管理者有苦难言,对农民工的管理往往不能做到公正对待。
2.3农民工自身障碍因素
古往今来我国的农业都占主要地位,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和小农经济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将农民的思想紧紧束缚住。农民工文化水平很低,有将近60%的农民工学历在高中以下。此外,我国长期处于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和城市交流甚少,农民的思想得不到改变。一旦农民工进城,就与城市开放的思想相抵触,对城市无法产生归属感。
农民的本职是种地,农民的擅长在于种植农作物。但是农民工进城务工所作的工作又是另一种性质的工作,要求农民工有相关的技能知识,要求掌握生产技术等。有些农民工甚至连最基本的文化水平都达不到。农民工没有接受专业的技术指导,没有接受很高的教育,无法完成城市的工作。而城市市民的交往则表现为多元性和多价值性。农民工生活节俭,城市市民则追求时尚生活、休闲生活。文化风俗的差异,使农民工很难转变与城市生活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3.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措施
3.1政府制度政策上的倾斜
户籍制度是农民工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要真正解决农民工问题,就必须改革户籍制度。介于农村户口在城市环境的尴尬,政府就要对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公平对待,达到身份统一,地位平等,公平享有权利。政府不再区别对待两种身份,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建立新制度来有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