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山东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莫言空前,莫言绝后!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12日,《大河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了报道,盛赞莫言的成就。此标题一出,立刻在众报道中脱颖而出,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标题有多种理解。
理解一:两个“莫言”都是莫言本人,“空”与“绝”都化为使动词。由于“空前”与“绝后”分开了,所以前半句会被认为表达莫言获奖开了先例,后半句被认为后面的人很难短时期赶上莫言再次得奖。仅从字面理解,意思通顺,尚可。
理解二:第一个“莫言”是莫言本人,第二个是“不要说”的意思,那么,此句的意思就是莫言开了中国人得诺贝
尔文学奖的先河,但我们还要有信心,不要轻易地说绝后,我国还有一批高水平的文学家,他们也可能会在几年内获得诺奖。在表扬莫言的同时,也给了其他中国作家以最大的鼓励和希冀。
理解三:第一个“莫言”是“不要说”,第二个指莫言本人。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别说莫言获奖是空前的,但目前来看是绝后的,别的作家轻易追不上。第二个是别说莫言获奖是空前的,莫言“绝后”了。第二个意思太恶毒了,这就是语言模糊性造成的理解分歧,有时候能够帮你找到朦胧美,有时候则让邪恶的小子找到发泄的快感。所以制作标题的时候,应当注意用语的简洁准确。这也是为什么有网友称最喜欢“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类标题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皆竞秀献状”的主语是“东西北诸峰”,“诸峰”怎能“开花”?“秀”应译为“美好,秀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A.副词,于是;介词,趁机。B.介词,在;介词,比。C.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D.均为副词,却,竟然。
答案:D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 )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②写松上薜萝,③写“闽中数百里”的嘉树,⑤写章三益的行为。
答案:C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在文中找不到依据,虽说章君因为这里风景优美适宜弹琴、下棋、喝酒而修建了环中亭,但并没有写他“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答案:B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
答案:(1)章三益具有济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2)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参考译文】
龙泉有较多大山,它西南一百多里处的许多山是尤其幽深,有一座山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人们因此给它起名为“匡山”。山上多髯松,满眼望去高耸入青云,青翠照人像洗过一般。髯松上面薜萝覆盖,绵延几十丈远,嫩绿可以吃下。松树根部的茯苓,像斗一样大,夹杂着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摘它们可以吃。
我的朋友章三益君喜欢这里,在这里刚刚建了草屋。草屋的西南面几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渊,蛟龙生活在那里。云轻盈直上,顷刻间覆盖了山谷,雾的颜色正白,好像茫茫大海了无边际,如果大风从东边吹来,雾就飘然而去,章三益又建了烟云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