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09–3–24月考试卷讲评.ppt

发布:2017-05-05约1.54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一、有史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人类社会的改革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为社会下层提供改变地位的机会,在当时的雅典和秦国,平民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其作用和影响是什么?(4分) 雅典:发财致富。(1分) 为平民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1分) 秦国:立军功。 (1分) 提高了秦军战斗力。(1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措施各具特色。根据下述史料和所学,概括二者的特点,并列出具体措施予以说明。(6分) “自古趋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商鞅变法 “我(指梭伦)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改革 措施 特点 史料 兼顾各方利益,力求公平 有令必行,变法坚决 不以出身而以财产多寡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 轻罪重刑;严惩太子傅等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冯太后、孝文帝)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材料三:“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夫土德,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自代(诠: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⑴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4分) ①接受汉族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②受北方少数民族威胁;③避开鲜卑保守势力;④平城经济落后,而洛阳是数朝古都。 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3分) ①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使洛阳重新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⑶材料四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从材料中找出孝文帝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2分) ①改鲜卑姓为汉姓或改汉姓;②“魏之先出于黄帝”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            --《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3分)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2分) 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4分)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它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