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章数据库基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0章 数据库基础 了解数据库的特点与发展 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模型 熟悉数据库设计的方法 掌握SQL语言中常用的命令:数据更新、数据插入、SELECT查询语句 了解Access数据库的组成,掌握数据表的建立与修改、记录的操作,查找操作 了解窗体的使用、了解报表的生成 第10章 数据库基础 10.1 数据库技术的特点与发展 10.2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10.3 数据库设计 10.4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10.5 ACCESS数据库设计 10.1 数据库概述 问题 请举出生活中应用到数据库的实例 关系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 人工管理阶段 非共享、非单独保存、无管理 2. 文件系统阶段 优点:逻辑结构、文件形式、记录为单位、可重复使用、有索引、链接和直接存取文件 缺点:数据联系弱、数据冗余、不一致性 3.数据库管理系统阶段 高独立性、数据模型、数据控制、用户接口、可以以数据项为单位 10.1.3 数据库技术及其特点 结构化 共享性 独立性 完整性 灵活性 安全性 10.1.4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数据库系统 网状和层次数据库系统 第二代数据库系统 关系数据库系统(DB2、SQL Server、Oracle、Informix、Sybase、MySQL) 第三代数据库系统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分布式数据库、并行数据库、工程数据库、演绎数据库、模糊数据库) 10.1.5 典型的新型数据库系统 1.分布式数据库(Distributed Database) 2.主动数据库(Active Database) 3.面向对象数据库(Object Oriented Database) 4.多媒体数据库(Multimedia Database) 5.工程数据库(Engineering Database) 6.空间数据库(Spatial Database) 7.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 8.并行数据库(Parallel Database) 10.2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10.2.1 常用术语 1.数据库(DB) 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3.数据库系统(DBS) 4.用户(User) a.终端用户 b.应用程序员 c.数据库管理员 10.2.2 数据模型 概念模型 数据模型(包括网状、层次、关系模型) 涉及的概念(实体、属性、码、域) 实体的联系(1:1,1:n,m:n) 表示方法(E-R模型) 10.2.3 关系模型 关系:一个关系对应于一张二维表 元祖: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 属性:表中的每一列即为一个属性 域:一个属性的取值范围就是该属性的域 分量:一个元组在一个属性上的值称为该元组在此属性上的分量 键:又称为码,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关系模式:一个关系的关系名及其全部属性名的集合 10.2.4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 所谓第一范式(1NF)是指表中的每一个属性都是不可分割的项,在同一个表中,不能出现重复的数据项。 所谓第二范式(2NF)是指在满足第一范式的一个表中,必须有且仅有一个数据元素是主关键字,其他数据元素均与主关键字相关 。 所谓第三范式(3NF)是指表中所有数据元素不但能够唯一地被主关键字所标识,而且数据元素之间必须相互独立,不存在其他的函数关系 。 如果关系模式的所有属性(包括主属性和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关系模式的任何候选关键字,那么称该关系模式是属于BCNF的。 10.2.5 数据库系统的内部结构体系 三级模式、二级映像关系图 10.3 数据库设计 10.4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1、数据类型 (1)数值型 INTEGER:定义数据类型为整数类型,它的精度(总有效位)由执行机构确定。INTEGER可简写成INT。 SMALLINT:定义数据类型为短整数类型,它的精度由执行机构确定。 NUMERIC(p,s):定义数据类型为数值型,并给定精度p(总的有效位)或者s(十进制小数点右面的位数)。 FLOAT(p):定义数据类型为浮点数值型,其精度等于或者大于给定的精度p。 REAL:定义数据类型为浮点数值型,它的精度由执行机构确定。 DOUBLE PRECISION:定义数据类型为双精度浮点类型,它的精度由执行机构确定。 (2)字符型 CHARACTER(n):定义数据类型为字符串,并给定串长度(字符数)。CHARACTER可简写成CHAR。 VARCHAR(n):定义可变长度的字符串,其最大长度为n。 (3)时间型 DATETIME :定义一个日期时间类型,日期和时间数据由有效的日期或者时间组成。 (4) 布尔型 BOOLEAN :定义布尔数,其值可以是:TRUE(真)、FALSE(假)。 对于数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