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3-2-2高三二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

发布:2017-05-21约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页 返回导航 地理 4 500 山地 10月至次年4月 2.析图表 [尝试解答]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2.析图表 [尝试解答] (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 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 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 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 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人为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自然原因 荒漠 化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人为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自然原因 水土 流失 答题思路 思考 方向 问题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人为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自然原因 森林 破坏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人为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自然原因 湿地 萎缩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人为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自然原因 生物 多样 性减 少 3.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生物措施 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工程 措施 答题思路 思考方向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经济 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节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生活措施 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技术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政策 措施 A D 答案:1.A 2.D 考点二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命题角度1 荒漠化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1.(2014·高考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题技巧] 1.审题干 (1)文字材料“海拔在米以上”“青藏铁路”。 (2)结合图例从图中可以读出,该地区以为主,巴索曲、桑曲、那金曲三条河流从山上注入湖泊东北部。 (3)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 (4)铁路从错那湖东北部穿过,铁路地基高。 命题角度2 湿地形成与保护 2.(2015·高考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