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村站隧道贯通施工测量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盾构施工测量方案
目 录
1、工程概况………………………………………………………3
2、编制依据………………………………………………………3
3、施工测量………………………………………………………3
3.1准备工作………………………………………………………3
3.2控制点的简述…………………………………………………4
3.3控制测量………………………………………………………5
3.3.1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3.3.2 地下平面控制测量
3.3.3平面控制测量的误差分配
3.3.4 高程控制
3.3.5 隧道高程控制测量的误差分配
3.4 贯通施工状态测量 ……………………………………‥10
3.4.1 盾构姿态测量
3.4.2 衬砌状态测量
3.5测量工作的具体安排 ………………………………………12
4、控制点复测方案 ………………………………………‥‥13
4.1平面控制 ………………………………………………………14
4.2高程控制 ………………………………………………………15
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南京地铁二号一期工程TA04标
工程地址:
南京地铁号线eica 1201 瑞士 0.5″(1mm+1ppm) 1套 普通水准仪 DS2 苏州 ±2mm/km 1台 电子经纬仪 DT202C 苏州 2″ 1台 铟钢标尺 2m 河北 1把 钢尺 长城牌50m 浙江 1把 水准尺 铝塔尺5m 浙江 1把 计算器 fx-4800p 日本 3台 3.2控制点的简述
南京地铁二号线TA04标共有五个二等GPS平面控制点,分别为Z消、Z北、DTⅡ、FT、LS;共有2个二等高程控制点,编号分别为ZHCD、YFQ,分别位于中和村站和元通站。
二等GPS平面控制点保存完好。
3.3 控制测量
3.3.1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地面控制测量采用导线测量。为保证两车站间盾构贯通,在每个井(洞)口附近至少布设2个平面控制点,作为向隧道内传递坐标和方位的依据(图1)。
图1 地面控制点
测量采用LEICA 1201全站仪。角度观测4测回,2C互差小于±6″,测回差小于±4″,按导线前进方向各测左右角2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之差小于±5″。距离测量一次瞄准,三次读数取平均值(一测回),观测二测回,往返观测距离较差小于±2mm,方位角闭合差应不大于±5″。
首先应确定两端头井内的预留洞孔(以下简称洞门)的实际位置,并根据两洞门的实测坐标,在两车站端头井附近设置地面轴线控制点,点位尽量设置在盾构开始推进段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及接收井轴线中线延长线上,并满足下列要求:
A. 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边长一般不短于100米;
B. 轴线控制点的位置应以牢固、稳定为前提;
C. 相邻点之间的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以不受旁折光影响为原则。
起始导线边长原则上是越长越好,届时视现场场地条件尽量拉长。为减少误差,控制点应做成强制对中形式,并定期复核。
平面控制点设好后,应将测量成果送监理工程师,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再进行下步测量。
3.3.2 地下平面控制测量
地下控制导线的起始边由地面高级控制点采用趋近导线的方法传递(如施测条件困难,可考虑采用垂直投点传递)到车站底板上,井下布设2-3个地下起始控制点,布设时注意仰角(俯角)不大于30°,并建立坚固的强制对中观测墩,同时配以定向照明。布置见图1。
在施工推进过程中,随盾构掘进深度,布设地下隧道控制导线点。控制导线平均边长100~200m,角度观测中误差应在±2之内,边长测距中误差应在±2mm之内。地下控制导线采用四等导线观测纲要观测,
即角度观测4测回,2C互差小于±6″,测回差小于±4″,按导线前进方向各测左右角2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之差小于±4″。距离测量一次瞄准,三次读数取平均值,观测二测回,往返观测距离较差小于±2mm,方位角闭合差应不大于±5″。
施工导线点应沿管片顶部或侧面不易碰到的位置布设,布设成强制对中点,点位必须牢固,并与操作者所站的操作平台脱离,确保点位不受摇动。施工导线测量采用一级导线测量纲要观测(图2)。
图2 观测墩及吊蓝
推进过程中,应多次复测导线,按规范规定,每次在导线接测(向前延长)时应复测后面三个导线点,在盾构推进100米、中间、离开贯通面100米时应进行联系测量,三次联系测量得到的井下起始边的方位角较差应小于±8″,同时对整条导线复测,最后确定贯通数据,并报监理与测监中心,经检校无误后,继续推进,直至贯通。
随着盾构推进增布新的施工导线点时,应对已有的施工控制导线前三个点进行检测。检测点如有变动,应选择另外稳定的施工控制导线点进行施工控制导线的延伸测量。
3.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