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矿井水的防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矿井水的防治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矿井水的防治工作是在煤田(或矿井)充水条件分析和矿井捅水量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充水水源、通道和水量大小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首先应在查明矿区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其次,矿井水的防治工作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排、疏、堵相结合,才能做到经济合理、确保安全;
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还应坚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地面后井下,先重点后一般,地面与井下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按照矿井的开拓程序及速度,结合地形等天然条件,来用由近到远(即先采区上部,后向外围扩展),由线到面(即先修沟,然后逐渐到大面积),由低到高(即先低洼处,后山坡);先重点后一般(即先修漏水最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随高就低、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等原则。
矿井防治水工作还应在防治水害的同时,注意矿井水的综合利用,除弊兴利,实现排供结合,保护矿区地下水资源和环境。
井筒位置选定:
力求避免穿过强含水层或富水带;
井筒所选定地点的岩层要完整、稳定,避开破碎带和岩溶发育地段;
距离矿井可能突水的危险地段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另外,在地表、井口标高高于历年最高洪水水位,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均使井口或其他地面设施,不至于被水所淹。
防治方法有:地面防水、井下防水,疏干降压、矿井排水和注浆堵水等。
第一节 地 面 防 水
地面防水是指在地表修筑防排水工程或采取其它措施,以限制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含水层或宣接渗入井下,从而减少矿井涌水量,防止水害事故的发生。
地面防排水工程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对露天矿和主要充水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矿井尤为重要。
地面防水工程的类型:
1、挖沟排(截)洪
位于山麓或山前平原的矿区,雨季常有山洪或潜流侵袭,掩没露天坑、井口和工业广场,或沿采空塌陷、含水层露头大量渗漏造成矿井涌水。
一般在矿区上方特别是严重渗漏地段的上方,垂直来水方向开挖大致沿地形等高线布置的排(截)洪沟,拦截洪水和浅部地下水,并利用自然坡度将水引出矿区。某些情况下,也采用防洪堤拦洪或水库蓄洪。
2、河流改道
在河流流人矿区的上游地段筑坝,拦截河水,同时修筑入工河床将水引出矿区。在山区,也可采用排水平硐来代替人工河道。
一般工程量大、投资多,不宜轻易采用,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再行设计施工。
设计时,应考虑四点:①要保证经济合理,确保实效,坝址及人工河道应选择在隔水岩层上,必要时还应对局部河段进行防渗处理;
②人工河道坡度要合理,不宜过大或过小,以免冲刷或淤塞;人工河道的断面应能保证通过最大洪水量;
③旧河道要妥善处理,如填塞或雨季设泵排水,以防积水渗入井下;
④要考虑矿区发展远景和工农业布局,既要避免二次改道,又不要因改道而影响矿区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3、整铺河床
当河流(或渠道、冲沟等)通过矿区.并沿河床或沟底的裂缝渗入矿井时.可在漏失地段用粘土、料石或水泥铺砌不透水的人工河床,以制止或减少河水漏失。
例如,北京门头沟煤矿,一条长约4.4ktn的主沟漏失严重,采用铺底措施后基本上消除了沟渠水的下渗。
4、堵塞通道
采矿活动引起的塌陷坑和裂缝、基岩(如煤层及充水岩层)露头区的裂隙和溶洞及岩溶塌陷坑、废弃钻孔及老空等,经查明与井下构成水力联系时,可用粘土、块石、水泥、钢筋混凝土等将其填堵。大的塌陷坑和裂缝,常是下部充以砾石,上部覆以粘土、分层夯实,并使其略高于地表。填培岩溶塌陷时,混凝土盖板应浇注在洞口附近的基岩面上,或安装排气孔(管),以防溶蚀或真空负压引起复塌。
如徐州贾汪矿区,在充分调查和研究矿区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结合矿井生产和发展情况,总结出“从井下着眼,井上着手,远近结合,以防为主,防、排、治相结合”的治水方针:
山区以蓄为主,蓄防结合;具体做法是修水库、挖鱼鳞坑、建山前顺水沟,以减少矿井雨季洪峰流量;
矿区外围以防为主,防排结合;即在可向井下漏水的煤系地层和太原组灰岩露头周围修筑排拱道,排洪道水注入屯头河,并在徘洪诅的出口处建闸设泵,以便河水倒灌时落闸向外排水;
矿区内部以导为主,导排结合。即在低平矿区内挖中央排洪道,向矿区外围导流排水,井在塌陷区设泵排除积水。
第二节 井下防治水
井下防水与地面防水相互配合,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免受地下水害的第二道防线。
一、探放水
采空区,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充满了大量积水。
特点:一般积水范围不明(特别是一些老矿井),串联关系复杂、水量大、酸性强、水头压力高、危害大。
目的:探明采掘工作面前方顶底板和侧向水体,防止水害发生。
原则:“有疑必探,先探后掘”。
近积水区,透水前有如下征兆:
煤壁或顶板渗出水珠,或者煤层松软发潮;
顶板淋水或底板涌水;
煤层内出现暗红色水锈或渗水后挂红;
迎头空气变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