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出师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魏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能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顽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旧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利弊,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问 题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2、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3、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感情可以用哪六个字来概括?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 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 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 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任务。 功效 发扬圣德的忠言 怠慢 彰:揭示。咎:罪过。 征求好的建议。诹(zōu),征询。 考察采纳 正确建议 深切地追念 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面对着《表》落泪。涕,眼泪 自行谋划 不知该说什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重任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篇表文我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 * 出 师 表 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仲伯间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崩殂( ) 疲弊( ) 陛下( ) 恢弘( ) 妄自菲( )薄( ) 以塞( ) 驽钝( ) 陟( )罚臧( )否( ) 裨( )补阙( )漏 cú bì bì hóng fěi bó sè nú zhì zāng pǐ bì quē 郭攸( )之 费祎( ) 行( )阵和睦 长( )史 猥( )自 夙( )夜忧叹 以彰其咎( ) 咨诹( ) 以遗陛下( ) 斟( )酌( )损益 yōu yī háng zhǎng wěi sù jiù zōu wèi zhēn zhuó “表”是古代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是表文中的杰作。文天祥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评价:“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