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6章专题地图-2讲述.ppt

发布:2017-04-06约8.08千字共8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动线的其他形式还可以有:沿线用短箭头相接、宽箭尾等。 对行进路线并不精确的数据,也可以采用虚线或两点直接连线表示。 动线法表示物流——流向、流量 表示人口迁移路径、迁移方向、迁出区迁入区 表示洋流分布、洋流性质、路径、流向 2. 内部结构表示法——三角形图表法 三角形图表法的成图是一种类似于质底法的地图,但其主要揭示事物现象的内部结构特征,这种图的分区范围是各行政单元或统计区。 为便于读者理解这种方法的内容实质,这里以“日本居民职业构成图”为例进行说明。在三角形图表中,I代表农、林、牧、渔、狩猎业等第一产业,Ⅱ代表矿业、制造业、加工业等第二产业,Ⅲ代表交通、通信、公益事业、服务业、行政职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等。三类产业就业人数总和为100%。设计的过程是: 第一步,根据统计资料确定各单元在图表中的位置。各行政单元(市、镇、村)按其统计的三项指标值(各类就业人数的不同比例),用点表示于图表内。在图表内,每一个点代表了一个行政单元。本例制图区域为日本全国,所以日本全国各行政单元都以相应的点的形式点入了三角形图表中,图中省略了联成的网。 图2-36 第二步,根据点群分布情况对图表进行分区并设以颜色。这一步工作实际上是完成了地图的图例设计工作。 由于图表内点的分布不是均匀的,这样可按点的分布情况对三角形图表进行分区(实质上是分类型)。一般来说,对图表中点分布稠密的区域,分区可分得细一点(即分区小一点),点分布稀疏的区域,分区可粗一点(即分区大一点),目的是尽可能将点群(各行政单元)的特征差异显示得细致些。这种分区方法类似于分级统计地图的分级,性质相近的点(代表相应的政区单元)划分为同一区(产业类),每个区内都包含有一定数日的点(政区单元)。图2—37是根据图2-36点群的分布状况进行分区的,共分10个区域,各区域特征为: 图2-36 图2-37 a.Ⅲ≥70% (Ⅲ产业绝对多数型) b.70%Ⅲ≥50% (Ⅲ产业多数型) c.I25%,Ⅱ,Ⅲ50% (Ⅱ,Ⅲ产业同数,I产业少数型) d.Ⅱ≥50% (Ⅱ产业多数型) e.50%I,Ⅱ,Ⅲ≥25% (I,Ⅱ,Ⅲ产业同数型) f.I,Ⅲ50%,Ⅱ25% (I,Ⅲ产业同数,Ⅱ产业少数型) g.I,Ⅱ50%,Ⅲ25% (I,Ⅱ产业同数,Ⅲ产业少数型) h.50% I 60% (I产业多数型,Ⅱ,Ⅲ产业少数型) i. 60%I70% (I产业多数型) j.I≥70% (I产业绝对多数型) 如果图表表示的是另一项内容(如日本农民收人情况),则由于各行政单位的指标与上例不一样,所以点群的分布情况也不一样,随之类型区的划分亦不一样,如图2—38(a)和(b)所示。 (a)点群分布 (b)类型分区 图2—38 分区以后,就要着手对各分区进行设色。一般来说,三角形的三个角顶区可以分别设以红、黄、蓝三原色,中间各区则视其与某角顶的关系,按颜色合成规律设色,如图2—37所示。 图2—37 第三步,按各点(行政单元)在图表中的位置,以其所在分区的颜色(即第二步中设计的图例的颜色)填绘于该点所代表的行政区划范围中去。 在三角形图表中,如果将任一行政单元按其不同时期的三项指标值,用不同的点位标注其中,从点位的移动就可看出社会发展的趋向,就可以编制成分区统计图表法地图。如果三角形图表表示各城市的指标,就成为符号法地图,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方法较为直观。 图2-39 我国学者曾于20世纪50年代用三角形图表法进行过土壤、植被方面的统计分类,后来逐步推广应用于地图的表示。 柱状图 正方块 功能: ①表示现象的数量和质量特征; ②现象的结构 四、专题要素表示方法的归纳 1、表示方法的功能分类 2、表示方法的比较 3、表示方法的配合 4、表示方法和专题要素特征的关系 按对现象时间变化的表示 某一特定时刻——除运动线法外都可以采用 现象的移动——运动线法 周期性变化——定位图表法 某一时间段内的变化——定点符号法、线状符号法的组合,等值线法、点数法、范围法的组合,分区统计图表法 按对现象数量和质量特征表示的可能性 以表示质量特征为主的:线状符号法、质底法、范围法 以表示数量特征为主的:等值线法、点数法、定位图表法、分级统计图法 表示全能指标的:定点符号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