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与原子核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三种射线 射线名称 射线性质 电离作用 贯穿本领 速度 ? 射线 氦原子核 很强 很小 穿不过薄纸 光速的1/10 ? 射线 高速电子流 较弱 较强 穿透几毫米铝板 接近光速 ? 射线 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很小 很强 穿透几厘米铅板 等于光速 四、放射线的探测、放射性的应用、放射性辐射的防护 探测射线的仪器: (1)云室 (2)G-M计数器 放射性现象的应用: 1.利用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 (1)γ射线探伤仪可以用来检测技术内部有没有砂眼或裂纹。 (2)α射线可用来消除机器在运转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有害静电。 (3)DNA在射线作用下会发生突变。 (4)用放射线照射可治疗恶性肿瘤。 2.放射性同位素做示踪原子 放射性辐射的防护: 过量的辐射对人体有害。一般公众一年可接受的辐射剂量当量约为5000μSv 一、原子核的符号 二、原子核的衰变、α衰变、β衰变 三、半衰期 四、核力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一、原子核的组成及符号 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是由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2)核子数A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即A=Z+N。 常见原子核的符号: 二、原子核的衰变、α衰变、β衰变 原子核的衰变: 定义:原子核放出射线后变成新的原子核,原子核的这种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α衰变: 定义:原子核自发放出?粒子衰变,叫?衰变。 衰变方程: 常见的衰变: β衰变: 定义:原子核自发放出β粒子衰变,叫β衰变。 衰变方程: 常见的衰变: 二、原子核的衰变、α衰变、β衰变 例题: 三、半衰期 半衰期: 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做元素的半衰期。 *元素的半衰期与它所处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无关。 半衰期的规律: 在已知半衰期T和放射性元素原来核数量N0的情况下,求经过t时间还余下多少数量的核,可以用下式计算: 三、半衰期 例题: 四、核力 核力:原子核之间的质子,存在很强的静电斥力,但原子核却是稳定的。这说明原子核的核子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作用的静电斥力,还有其他的力维持的原子核的稳定,这种力称为核力。 核力的特点:短程、强力。核力的作用范围:相邻的两个核子之间;不仅质子间有核力,质子与中子、中子与中子之间也存在核力。 一、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质子的发现 二、中子的发现 三、放射性同位素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一、原子核的人工转变、质子的发现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定义:使用人工的方法使原子核发生转变的过程,叫做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人工的方法通常指用?粒子、质子、中子、?粒子或高能射线流轰击原子核而实现,现代科技中常用加速器获得高能粒子流。 α粒子轰击氦核的实验: (1)实验的历史地位:世界上第一个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 (2)实验的设计人:卢瑟福。 (3)实验的结果:发现了质子。 一、原子核的人工转变、质子的发现 (1)容器内抽成真空,选择银箔的厚度可以使A射出的α粒子恰好被银箔吸收,而不穿过。此时荧光屏上无闪光。 (2)容器内冲入氮气,观察到荧光屏上有上闪光。表明?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以后产生了能量较大的新粒子,新粒子的贯穿能力比?粒子强,因而穿透银箔到达荧光屏而引起闪光。后来测出粒子的质量,才知道它是氢原子核,即质子。 核反应方程式: 二、中子的发现 中子的发现: (1)实验的设计人:查德威克 (2)实验介绍:在真空容器中,用放射源钋(Po)放出的?射线轰击铍(Be),产生了一种不可见的粒子,这种粒子轰击石蜡,这产生了质子。后来的研究发现,这种不可见的粒子就是中子。 核反应方程式: 三、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元素叫同位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叫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的发现:约里奥? 居里夫妇用?粒子轰击铝箔时,除探测到中子外,还探测到了正电子。 * * * * 原子物理 一、电子的发现 二、汤姆孙原子结构模型 三、α粒子散射实验 四、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的核式结构 电子的发现 汤姆孙首先发现了电子并测出其荷质比,证实了原子是可分的 。 枣糕模型 电荷量大小由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 实验结果 α粒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2)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3)带负电荷的电子都在核外不停地绕核运动(电子绕核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就是原子核对它的电场力)。 白炽灯丝发出的光、烛焰、炽热的钢水发出的光都形成连续光谱。 是否所有物质发的光都是这样的光谱? 观察氢原子的光谱实验: 高压发生器 2~3kv 氢气光谱管 分光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