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的基本原理题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子测量》
课程简介
第一部分测量总论及误差理论,介绍测量的基本概念、技术方法及系统组成,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等。
第二部分基本电参量测量,包括频率、电压、阻抗等
第三部分时域测量,以示波器为背景介绍时域信号波形的采集、显示及应用技术。
第四部分频域测量,重点讨论频域中的信号频谱和网络性能的测量,介绍测量激励信号源的基本工作原理。
第五部分数域测量,介绍数字系统的基本测量原理和方法,包括数字信号的产生、逻辑分析、可测性设计及数字系统测试的典型实例。
第六部分测量系统集成,阐述组建测量系统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总线标准、通信技术等。
本章阐述测量学科的丰富内涵。
介绍测量、计量的基本概念,即它们的意义、内容、特点及应用。
讨论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和测量系统中的共性问题。
分别从信息获取的广义概念和量值比较的狭义概念上,阐述测量的基本原理;
从实现测量原理的变换、比较、处理和显示等环节中,阐述电子测量的基本技术。
第1章 测量的基本原理
1.1 测量的基本概念
1.1.1 测量的意义
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测量
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测量,
离开测量就不会有真正的科学。
没有望远镜就没有天文学,没有显微镜就没有细胞学,没有指南针就没有航海事业
1.1.1 测量的意义(续)
生产发展离不开测量
农业社会中,需要丈量土地、衡量谷物,就产生了长度、面积、容积和重量的测量;掌握季节和节候,出现了原始的时间测量器具,并有了天文测量。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处处离不开测量
例如,一个大型钢铁厂需要约2万个测量点
在高新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则更是离不开测量
例如,每种新设计的飞机,需要测试飞机高速飞行中受气流冲击作用下的性能,通过风洞试验测定机身、机翼的受力和振动分布情况,以验证和改进设计。
1.1.2 测量的定义
1.狭义测量的定义
测量是为了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而进行的实验过程。
在测量过程中,人们借助专门的设备,把被测量直接或间接地与同类已知单位进行比较,取得用数值和单位共同表示的测量结果。
量: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
量值:=(量的)数值 × 测量单位
(量的)数值:=量值÷测量单位
(测量)单位:数值等于1的量
被测量:作为测量对象的特定量
测量结果:通过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量值
1.1.2 测量的基本概念(续)
测量的内涵
①测量对象:被测客体中的相应的量值信息;
测量目的:从被测对象取得一个定量的认识;
②测量过程: 通过实验去认识对象的过程
③测量方法:比较;
A.直接比较 B.间接比较;C.需要测量仪器;
④测量标准:同类已知单位。
⑤测量结果:最终能表示给测量主体(人)
1.1.2 测量的定义(续)
被测物体的重量等于标准砝码的重量
被测物体的重量从度盘上读数,因为,弹簧秤度盘上的刻度是事先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结果。
1.1.2 测量的定义(续)
2.广义测量的定义
广义地讲,测量不仅对被测的物理量进行定量的测量,而且还包括对更广泛的被测对象进行定性、定级的测量。
例如故障诊断、无损探伤、遥感遥测、矿藏勘探、地震源测定、卫星定位等。
测量结果也不仅仅是由量值和单位来表征的一维信息,还可以用二维或多维的图形、图像来显示被测对象的属性特征、空间分布、拓朴结构等。
广义测量原理可以从信息获取过程来说明,包括信息的感知和信息识别两个环节。
1.1.3 测量的基本要素
1.测量的基本要素
被测对象、测量仪器、测量技术、测量人员和测量环境
1.1.3 测量的基本要素(续)
测量的首要任务——
是根据被测对象采用相应的测量原理,制定出相应的测量方法,选用相应的测量仪器或传感器,把深埋的信息挖掘、提取出来,或把自然界中人体五官不能感知的信息检识出来。
2.测量过程——基本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1.1.3 测量的基本要素(续)
3.被测对象——信息
狭义的测量——量值的获取;广义的测量——信息的获取,
信息反映了事物的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信息又可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两大类。
4.测量仪器系统——量具和仪器
测量仪器系统包括量具、测试仪器、测试系统及附件等
5.测量的主体——测量人员
手动:由测量主体(测量人员)直接参与完成
自动:测量主体交给智能设备(计算机等)完成,但测量策略、软件算法、程序编写需由测量人员事先设计好。
6.测试技术
测量中所采用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措施,总称为测试技术。
1.1.3 测量的基本要素(续)
7.测量环境
测量环境是指测量过程中人员、对象和仪器系统所处空间的一切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总和。
环境对测量的影响
A. 环境对被测对象的影响:
B. 环境对仪器系统的影响:
C. 环境对测量人员的影响:
1.1.3 测量的基本要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