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五法.doc

发布:2018-03-08约小于1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五法 1.列提纲法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研究课文的思想体系,列出提纲,总结课文的内容及重点。 比如高一课本“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有的同学列出的提纲是: ①伽利略的理想实验。②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作出的推论。③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第一次明确表达了惯性定律。④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表述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考查学生的阅读效果,这样做,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2.思考问题法 教师在课前列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探索解题的方法。 例如初中第二册光学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一节,提出以下思考题:(1)为什么要调整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和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怎样才算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象?(3)什么是焦距、物距、像距?(4)像的性质包括哪些内容?(5)在实验过程中,物距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上课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师巡回辅导,然后提问、解答、总结。 3.系统归纳法 复习课中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知识,按照知识结构,列出复习提纲。如在高一教过直线运动一章后,同学们总结为: 4.科学探索法 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例如,有的学生考虑到正负电荷可以单独存在,那么单独的磁极是否可以存在呢?他自制小磁针,通过实验,较好地解释了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得出单独磁极不可能存在的结论(与课本一致)。 5.提出问题法 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比如有的学生提出:我坐在行驶的汽车上,观察到路旁树木向后运动,为什么要坐在行驶的火车上向前看时,好象远处的小山随我一起向前运动?研究单摆时,为什么要分解出一个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是根据效果还是根据建立的坐标系?这些问题的提出,表明学生阅读有一定的效果,他们动了脑筋。在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找出学生思维障碍,及时在教学中开拓学生思路,解决问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