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系统的数学建模及验证_胡巍亚_侯亚祥_曹玉春_蒋绿林_陈孚江.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0引言
太阳能热泵系统一般由太阳能集热器和热泵
系统两部分组成,在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系统中,热
泵系统的蒸发器由太阳能集热器取代, 其系统主
要由太阳能集热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
干燥过滤器及相应管路部件构成。 太阳能热泵系
统兼备了太阳能和热泵的优点,具有集热效率高,
耗电耗能少等优点,现阶段主要应用于采暖、干燥
和生活热水等领域。
太阳能热泵系统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分析和实
验研究两个方面着手, 通过理论分析系统的各个
部件,找出各部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各自的特性,
经过实验研究不断优化设计, 使系统各部件之间
达到最佳的匹配,提高和改善系统的性能、变工况
特性和可靠性。对于太阳能热泵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般可分为稳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稳态模型是指
模拟系统在稳定工况下运行的数据结果处理分
析,一般不需要考虑各部件变化频率的量级大小,
即由不含时间量的代数方程组求解得到结果;而
动态仿真模型则要考虑时间量级对系统影响的运
行分析。 本文对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系统的重要部
件建立了数学稳态模型, 并给出了模型的求解方
法[1],[2]。
1
数学模型的建立
1.1
有盖板的平板太阳能集热蒸发器数学模型
平板太阳能集热蒸发器 [3]作为低温换热蒸发
器,制冷剂在板内吸收太阳辐射和环境中的热量,
通过压缩机绝热压缩把热量传递给冷凝器向被加
热对象释放热量。太阳能集热蒸发器(以下简称集
热器)中制冷剂主要以相变换热为主,其物理模型
如图
1
所示。
从图
1
中可看出,在制冷剂侧,管内包含两相
区和过热区两个相区,装置在稳定运行过程中,制
冷剂经节流后以低干度的气液两相状态进入集热
蒸发器,在太阳照射的条件下逐渐受热蒸发,最终
以过热气体状态离开集热器。 沿着制冷剂流动方
向可以将集热器划分若干微单元, 并建立分布参
数数学模型。
图
2
所示为集热器中一基本微元管段截 面
图。 图中,
h
1
和
h
2
分别为微元段制冷剂进口和出
口 焓 值,
T
1
和
T
2
分 别 为 微 元 段 制 冷 剂 进 口 和 出
制冷剂
两相区 过热区
管壁
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系统的数学建模及验证
胡巍亚, 侯亚祥, 曹玉春, 蒋绿林, 陈孚江
(常州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江苏 常州
213016
)
摘 要: 文章建立了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系统的数学模型,其中包括有盖板的平板太阳能集热蒸发器数学模型、
压缩机数学模型、冷凝器数学模型以及膨胀阀数学模型,并从两种角度对该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同时建立了实
验平台,以实验数据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结果表明,实验计算所得
COP
为
6.18
、集热效率
η
为
0.65
,模型的两
种求解所得
COP
分别为
7.11
和
6.95
、集热效率
η
分别为
0.71
和
0.68
,将模型求解结果与实验计算结果进行对
比,同时考虑理论与实际所允许的差距,可得该文建立的模型是正确的。
关键词: 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系统; 数学模型; 模型求解; 实验验证
中图分类号:
TK515
;
TB65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5292
(
2016
)
05-0645-05
收稿日期:
2015-11-26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3KJB560001
)。
通讯作者: 曹玉春(
1973-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能源高效利用研究工作。
E-mail
:
yuchun_cao@163.com
图
1
集热器物理模型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odel for collector
图
2
集热器微元段截面图
Fig.2 Cross-section view of the collector
太阳辐射
制冷剂进口
T
1
,
h
1
制冷剂出口
T
2
,
h
2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第
34
卷 第
5
期
2016
年
5
月
Vol.34 No.5
May 2016
·
645
·
DOI:10.13941/ki.21-1469/tk.2016.05.003
口温度,太阳辐射均匀照射集热器上表面。
对于集热器,简化假设具体如下:
①
集热管水平放置,不考虑重力影响,制冷剂
在管内流动为均相流;
②
换热管内截面积沿管长方向保持不变;
③
忽略任何沿轴向的导热;
④
忽略制冷剂侧压降。
基于以上假设, 对每个基本微元段建立管内
制冷剂流动换热方程:
Q
r
=m
r
(
h
2
-h
1
) (
1
)
式中:
Q
r
为制冷剂吸热量,
W
;
m
r
为制冷剂质量流
量,
kg/s
;
h
1
为制冷剂进口焓值,
kJ/kg
;
h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