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疗法对鼠脉络膜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影响的实验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纳米粒疗法对鼠脉络膜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曹永梅1 李山丹2
(1内蒙古国际蒙医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65;2通辽市医院 内蒙古通辽 028000)
【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049-02
【摘要】 目的 研究纳米粒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鼠源性黑色素瘤细胞悬液4ul用10ul微量注射器注射到20支鼠眼脉络膜上腔,2周后处死10只动物,分离肿瘤组织,检测血管生成拟态的存在,免疫组化方法HIF-lalpha;,VEGF的表述。并以此组作为对照组。将纳米粒液4ug/ul/每只直接注射到10支长有脉络膜黑色素瘤鼠眼玻璃体腔2周后处死,检测肿瘤组织中HIF-lalpha;,VEGF的表达,并以此组作为实验组。实验结果采取方差分析q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IF-LAlpha;在实验组表达率为15.79%,对照组为80.19%,VEGF在实验组表达率为20.18%,对照组65.19%,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 纳米粒疗法对鼠脉络膜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有抑制作用,通过下调HIF-lalpha;,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减低侵袭。
【关键词】脉络膜黑色素瘤 新生血管 缺氧诱导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血管形成是其生长和转移的基础,新近的研究发现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1],一种新的肿瘤血液供应模式,肿瘤通过血管生成拟态可与宿主血管相连通,从而获得血液供应。本研究旨在探讨纳米粒疗法对鼠脉络膜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和分组
将生长脉络膜瘤小鼠(C57/BL6)20只分成两组,一组在数玻璃体腔注入纳米粒液;另一组未作治疗。2周后处死,取出肿瘤组织。
1.2方法
1.2.1常规HE染色 眼球标本经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度为4um,70℃烤箱烤片20分钟,常规脱脂至水,苏木素复染核10分钟,盐酸酒精分化,氨水返蓝,伊红染色3分钟后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1.2.2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以二甲苯脱蜡,梯度乙醇水化,3%H2O2溶液灭活内源性酶,将切片进行微波抗原;10%山羊血清封闭,加入HIF-lalpha;多克隆抗体,VEGF多克隆抗体,4℃冰箱过夜。生物素标记二抗I9G37℃孵育。辣根过氧化物酶37℃孵育;二氨基联苯胺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封片。
1.2.3实验结果采用spss 11.5统计学分析软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方差分析,q检验。
2 结果
2.1 HE染色观察 光镜下观察血管生成拟态存在,未治疗组为肿瘤细胞围成的管道样结构,梁状、索状,管道中红细胞存在,管腔周围肿瘤细胞和炎性细胞侵润。治疗组管道样结构数目相对少,没有内皮细胞包绕,管腔周围可见变性坏死的肿瘤细胞。
2.2结果判定
HIF-lalpha;染色:细胞核呈棕黄色细胞颗粒为阳性标志,阳性细胞lt;25%(+);片状着色阳性细胞25-50%(++),弥漫性着色阳性gt;50%(+++)。
VEGF:细胞质呈棕黄色为阳性标志,无棕黄色或阳性细胞数lt;10%(-),阳性细胞数ge;10%(+)。
根据5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计数200个肿瘤细胞,依据镜下阳性染色细胞占肿瘤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判定。
对照组HIF-lalpha;阳性表达率为80.19%,实验组为15.79%,Plt;0.05,有统计学差异。
对照组VEGF表达率为65.19%,实验组为20.18%,Plt;0.05,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血管生成拟态被证明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一种血液供应方式[2],肿瘤组织通过血管生成拟态这种新的血液供应方式可与宿主血管连通获取营养,使得肿瘤极易侵袭和转移。
HIF-lalpha;作为缺氧诱导下最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调控一系列缺氧诱导的靶基因的表达,它过表达于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中,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演进,是个新的抗肿瘤靶点[3],恶性程度越高的肿瘤,HIF-lalpha;表达越强烈[4-5]。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剂,是肿瘤诱导新生血管最主要的细胞因子,在血管生成拟态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6]。本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HIF-lalpha;表达率为80.19%,VEGF表达率为65.19%,高表达提示参与诱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