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EBSP分析.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27卷第 2期 2017年 3月
·城乡统筹与农村改革·
Vol.27 No.2 Mar.2017
DOI:10.3969/j.issn.16748131.2017.02.002
实现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 EBSP分析
王 军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上构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的一般分析框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构建由环境分析、行为分析、
结构分析和绩效评价四个部分组成的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 EBSP分析框架:环境分析包括自然环境、社
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分析;行为分析考察政府、农户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选择与演化;结构分析
研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培育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亦是这一分析框架
的核心;绩效评价主要从农民、农业和农村三个角度来进行,以收入指标为主、效率指标为辅。还应深化制
度改革,规范主体行为,优化内在结构,完善激励机制,以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
关键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EBSP分析框架;农村土地制度;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组织
化程度;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0;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7)02001308
2015)。当前,我国已进入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
一、引言
关键时期,从理论层面构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 的分析框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经济根源。 目前,国内外针对农业规模经营问题已经进行
早在 1990年,邓小平同志就富有远见地指出,中国 了诸多有益的研究。在国外,对农业规模经营的研
农业的发展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 究主要是指农地规模经营,并集中在如下几个方
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 面:一是关于农地规模经营决策行为的研究,认为
规模经营,壮大集体经济”(邓小平,1993)。在农村 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土地政策导向、交易能力和交
土地不断集中和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不可 易程度的变化都会对农民的经营决策产生重大的
逆转的趋势下,争论我国的农业发展存在“反向关 影响(Gideon,1988;Merchant,1997)。二是有关农
系”还是“规模报酬递增”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在尊 地规模经营效率的研究。农地规模经营会提高效
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 率还是降低效率,在学术界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
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实现农地经营规模的逐步 讨论,但是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研究认为农地
扩大成为未来顶层设计的基本共识 (倪国华 等, 产出效率与经营规模呈反比(Assuncoetal,2003),
收稿日期:20161101;修回日期:201701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5MZD006)
作者简介:王军(1991— ),男,安徽定远人;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