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劳动生产力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文研究领域Takatoshi Ito ,Steven Symansky (1997)和Menzie David Chinn (1997)等主要是利用Panel Data处理方法对多国汇率进行实证,以检验生产力实际汇率微分模型的有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内许多的学者也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理论探讨,但是研究的主要思路集中在: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对我国总产出的影响(陈国伟、夏江,2002),认为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对我国总产出的影响都是相当弱的;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研究(陈学彬,1999),以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态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低估的结论;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扬帆,1999),实证分析了我国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变化分别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总的来看,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研究集中在人民币实际汇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而忽略了实际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相对劳动生产力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关系及影响程度的研究。
本文正是利用外国学者提出的生产力实际汇率微分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与相对生产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然而,基于生产力的实际汇率微分模型是在许多的理论假设前提下构建而成的,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直接运用传统的计量分析所得到的参数估计值可能是虚假的,或者说并不能得出真实的效果;因此,本文在讨论了生产力微分模型后,利用协整的方法对现实的数据进行了检验,证明了在理论假设前提不完全满足时,中国、美国相对生产力和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依然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进而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两国相对生产力和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均衡方程重新做了估计,并得到了两国相对劳动生产力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影响的短期和长期效果。
二、理论模型
首先,定义名义汇率S为:以每单位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货币的价值。用P和P*分别表示国内和国外的价格指数,则实际汇率R可以表示为:
(1)
当实际汇率R上升时,同本国商品价格相比较外国商品的价格变得更为昂贵,从而外国和本国的居民将其消费转移到相对廉价的本国商品上,因此实际汇率R上升表示实际汇率的贬值;反之,R值下降表示实际汇率的升值。
假设,在两国条件下,劳动力在国内的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资本不仅在国内的两部门而且在国际之间都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并且两国的市场类型属于完全竞争市场;那么容易得出结论:一国国内的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劳动力名义工资是相等的,即:W=WT=WN 。如果,在两个部门都不存在工资幻觉,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将使下述两等式也同样成立:
(2)
(3)
其中,AT 和AN 分别表示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边际劳动产出。
外国的情况同理可得:
(4)
(5)
我们利用David A.Hsieh(Chicago , 1982)指数函数形式的方法构造两国的价格指数:
(6)
(7)
其中,C1 和C2 是(0 ,1)区间内的固定常数。
因此,我们利用上述七个等式经过一定的数学变换,可以构建出相对劳动生产力与实际汇率的模型:
(8)
从等式(8)不难看出,当本国相对劳动生产力高于外国的相对劳动生产力时,R值将下降,也就是本国的实际汇率将上升;当本国相对劳动生产力低于外国的相对劳动生产力时,R值将上升,也就是本国的实际汇率将下降,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是相符合的。但是,由于模型是在完全竞争、要素自由流动等许多理想化的假设前提下构造的,所以在对两国相对劳动生产力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之前,有必要利用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协整分析,以检验在长期现实中,模型的这种函数关系实际上是否依然存在。
三、实证分析
本文着重想分析的是相对劳动生产力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因而本文将式(8)简化,建立如下的计量模型作为本部分的分析对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