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密集场所灭火救援预案选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1
人员密集场所灭火救援预案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是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主要途径,历览国内外近年来的火灾案例,令人触目惊心。为有效杜绝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对人的生命威胁,现结合我中队人员、装备实际,制定此预案。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人员密集场所建筑物结构特点,深入研究和探讨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事故中救人、照明、排烟、疏散、灭火等有效对策。
二、人员密集场所基本特征
人员密集场所,是指供人们从事政治、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商业贸易、生活服务的处所。包括影剧院、礼堂、体育馆,还有经常聚集有众多人员的商场(店)、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医院、学校、车站、宾馆、饭店等;以及从事少儿养护、教育的托儿所、幼儿园;还有电台、电视台等。其基本特征有:
(一)可燃物多,蔓延速度快。人员密集场所内可燃物品多,如图书馆里图书多,商场货物多,剧场内幕布、舞台、布景、座椅等可燃物多,一旦发生火灾,燃烧迅速、蔓延快。
(二)用电设备多。人员密集场所一般设有大量的照明灯具、空调系统、通风系统、和变配电设备等,耗电量大,容易出现用电不慎而发生火灾。
(三)绝大部分人员密集场所建筑高、跨度大、空间大。如影剧院、体育馆、博物馆等其大屋顶多为网架、悬索结构、钢结构屋架,火灾时短时间内就会降低强度,很快变形倒塌、落顶。
(四)人员密集,疏散困难,易造成人员伤亡。人员密集场所人员密集大,大型馆所多达几千人,还有的容纳万人以上,疏散出口少。如发生火灾,人群在火场烟火威胁下逃生,就会出现人流拥挤、踩踏、中毒窒息、烧伤等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五)地理位置复杂。人员密集场所多处于闹市,交通拥挤,大火情况下,周围水源很难满足灭火需要。
三、火灾特点
(一)燃烧猛烈,蔓延迅速。如影剧院,内面空间大,可燃物资多,一旦发生火灾,如果在5—10分钟内不能控制火势,就有可能达到发展阶段,以至形成大的灾害。
(二)建筑物易倒塌。人员集中场所某些高大建筑,如影剧院、体育馆、博物馆等其屋顶大多为网架、悬索结构、钢结构。火灾时短时间内就会降低强度,很快变形倒塌、落顶。
(三)一处着火,多处流串。如建筑时间较早的影剧院,基内部舞台、观众厅、放映厅通常都是相互连通的,发生火灾后,火势凭借良好的通风条件,就会造成一处着火、多处燃烧的情况。
(四)易造成人员伤亡。人员密集场所聚集大量人员,发生火灾后,会造成人员惊慌失措,争相逃难的现象,极易出现伤亡事故。另外,因外出入口堵塞,火场中浓烟、高温及建筑物倒塌等情况的发生,都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四、应急响应机制
(一)辖区力量调度:灾情发生后,中队按照制定的《人员密集场所灭火救援预案》,调集中队灭火力量赶赴现场。
(二)增援力量调度:当中队灭火力量难以扑灭火灾时,中队立即向支队119指挥中心请求增援。
五、指挥机构
当发生重特大人员密集场所火灾时,应成立现场指挥组,对灾害事故实施统一指挥。现场指挥组下设灭火救援组、现场警戒组、通信指挥组、宣传报道组、医疗救护组。
(一)灭火救援组
组长由中队长陈建泉担任,成员由中队参战的干部、战斗班长组成,其职责是:
1、组织进行侦察、营救、灭火等战斗行动的落实;
2、拟定灭火救援实施方案;
3、发布战斗行动命令。
(三)现场警戒组:
组长由战斗三班班长担任,成员班内部分战士、现场公安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现场的警戒、车辆疏通、治安秩序的维护和保证参战官兵的安全。
(四)通信指挥组:
组长火场通信员担任。其职责是负责现场有线、无线联络,并保障通信畅通。
(五)宣传报道组:
组长由林累果指导员担任。其职责是搞好战前动员,掌握、收集情况,组织现场宣传、鼓动,做好宣传报道。
(六)医疗救护组:
由120地方救护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对受伤群众及受伤战斗人员进行包扎、救护和现场急救,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并将伤情较重者送交医疗急救部门救治。
六、勤务保障
勤务保障由司务长组织。主要任务:
(一)做好灭火器材装备、工具的保障。
(二)火场物资的保障。
(三)灭火剂、油料的保障。
(四)参战人员食宿的保障。
七、处置对策
(一)坚持“救人第一”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救人与灭火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救人与灭火同步进行。
(二)控制火势,重点设防。要把主要兵力部署在火势的主要方向和受火势威胁严重的重点部位,控制火势 发展,确保重点部位的安全。
(三)多点内攻,逐段、逐层消灭火灾。从多处出入口深入燃烧区,充分利用固定消防设施和消防部队装备,有效实施内攻。适时放下防火卷帘,建立防火分区,防止跨区或层间蔓延。
(四)强行冷却,防止坍塌。人员密集场所由于跨度大,绝大部分利用钢材料构建而成。为防止构件因长时间受高温烘烤,导致机械强度急剧降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