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节日.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 GHF 清·顾梦游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还有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 据不完全可靠消息,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 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 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 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 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 “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这两个传说一悲一喜,道具虽有不同(一个是烧棉衣,一个是烧纸钱),却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拨的都是人们心中那根亲情弦。 其实,春龙节的起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就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前后。蛰者,动物冬眠也,是动物们对冬季寒冷且食物不足的外部环境的一种适应。春二月,天气转暖,春雷渐渐,蛰居了一冬的无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及许多哺乳类动物都受到了惊动,要从藏身的地方钻出来,活动活动筋骨了。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在龙的容合对象中,不少动物都有冬眠的习惯,如蛇、鳄、蜥蜴、熊等。随着春天的来临,它们从昏睡状态苏醒过来,爬出洞穴,开始寻觅食物。我们说龙的容合过程具有模糊性,这个“模糊”,既表现在容合对象的多元,即取材的多样性,也表现在容合的结果和容合的对象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代。这便是人们既将容合起来的神物称龙,有时又将蛇、鳄、蜥蜴、猪、马、牛称龙的原因。古书上讲的“畜龙”、“豢龙”、“御龙”、“屠龙”、“食龙”等,其龙当然不会是成为神物的龙,而是龙的某种取材对象,如鳄、蛇、马、鱼等等。同理,人们说龙抬头,实际上是说蛇、鳄、蜥蜴等动物抬头;反过来,说这些动物抬头,也就意味着龙抬头。 春龙节这一天的民俗活动比较多,有:1.撒灰引龙、汲水引龙;2.击梁驱虫、燃烛照虫、熏虫;3.祭祀龙神;4.祭祀先祖;5.嫁女住春;6.吃龙面、龙饼、龙糕;吃炒豆、猪头肉等;7.剃头理发;8.童子饰龙;9.开笔破蒙;10.禁用针剪;11.试犁破土;12.举办庙会,等等。这些民俗活动因地域、生态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北方多吃面食、豆类及猪头肉,南方多吃粽子、糍粑等米食;北方多祭龙神,南方多祭土地神。 姓名:小年 种族:龙马 生日:腊月二十三 血型:不详 身份:北斗七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