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设备管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推行TPM设备管理体系
随着检化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设备装备水平的先进性,综合性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设备管理人员,维护人员,操作技术人员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设备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先进的设备装备水平,其存在很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监察不完善,只制定规章制度,不能彻头彻尾贯彻执行,虎头蛇尾。监查工作不能持之以恒,这需长期坚持不是短期行为。
维修策略跟不上,维修计划准确性不够,造成维修的过剩或不足,导致资金、工时的浪费和设备事故的不时发生。
备件管理方面,由于统一管理库管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造成备件购买不及时,或备件库存普遍较高,造成资金积压严重,和影响维修的及时性,延误工时。
专业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缺乏,经验积累少。很难适应越来越先进的设备维修。表现为设备保养不良,维修管理和组织达不到预期效果。造成设备故障处理及时,维修作业时间长。
忽视基础维护保养工作,“重维修、轻保养,重事后、轻预防”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
点检定修体制不够健全。各部门对点检定修工作不认真,不重视和管理松懈。设备仪器操作人员对设备无责任感,关心不够,认为“设备是设备维修部门的事,我只管操作”, 造成维修故障频繁,故障无论大小都找维修人员,使得维修人员应接不暇,操作人员袖手旁观,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学习鞍钢的管理方式,特提出推行TPM设备管理体系,改善设备管理现状。
一、TPM设备管理体系概述
TPM是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缩写,含义是“全员生产维护”。起源于 20 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半导体行业。80 年代传到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90 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很多人称其为面向21世纪的管理技术。TPM 是企业五要素 “人、 机、料、 法、 环” 最完美的结合。
TPM的目标是最少费用,最大的设备效益。全员参与,操作者自主维修,长期坚持不懈的设备管理体系。
工作实施的关键点
要做好设备管理,首先要从领导重视开始,动员和发动各部门密切配合抓起。由单一的部门管理向多部门,全方位转化,传统向预知维修发展,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全员管理意识。
形成一个分级管理负责,层层把关的整体管理体系。使设备管理工作实现从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方向发展。分级负责是建立在设备主管领导直接负责全面的设备工作基础上,设备部门一方面要在业务和技术方面对各部门进行领导和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要组织各部门的设备管理,备品备件计划供应及维修等工作。在各部门不仅要设专职设备维修技术人员还要设专职设备点检员,“谁用谁点检制”。各部门设一名不脱产的设备管理员和点检员。形成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设备管理体系。
将设备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中进行考核,制订经济考核制度。忌用过分细致的考核,将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作为改善目标分解到各部门主任,而不是细分到普通员工身上。对员工的考核过分细致,员工由于担心受到惩罚,必然会故意掩盖问题或者推卸责任等。
TPM设备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
1、以 6S为突破口 ,夯实 TPM管理基础。针对 现场“脏乱差”的现象,选择以6S活动为突破口 ,重点抓好整治工作,整治生产现场的脏乱差以净化作业环境,整治设备的跑、 冒、 滴、 漏和脏、 松、 缺、 锈以提高设备实物质量。做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6S工作,营建一个“绿色”的工作环境。
2、抓重点设备,树立典型示范机台。仅仅搞好6S TPM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设备分为重点设备和一般设备,重点设备,重点管理和维护,尽可能实现状态监控维修;一般设备以事后维修为主。抓典型示范机台,健全区域管理责任制,对环境卫生、 隐患处理、 润滑紧固、 周期换油、 维护保养等工作落实到人头,实现“台台(设备)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充分体现全员参与的 TPM管理理念。
3、实行周例会制度 ,突出推进工作的计划性。增进设备管理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得设备与生产各部门出现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保证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设备运行条件和技术状况参差不齐的情况 ,采取分阶段的推进方法 ,制定月实施计划。
4、建立健全标准化、 模型化的点检定修体制。全面推广以专职点检为核心 ,以运行点检和操作点检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点检模式的基础上 ,组织专业人员对点检标准和评价指标进行量化 ,形成一整套系列化、 标准化、 模型化的按岗位和机台的全员参与的设备点检作业标准 ,并以此为中心建立 “以点检为核心 ,以定修为重点 ,以大年修为辅助” 的设备点检定修体制。确保每个员工身上有指标、 有责任、 有考核 ,实现 TPM重心下移到机台的有效管理。
5、严格检查 ,落实整改,大胆暴露问题。严格按标准检查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将其落实到现场。在检查中要遵循木桶原理,迅速找到设备管理的短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