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Chapter 8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第八章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大会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当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经济的长期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安全与繁荣。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策略,是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 国际上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召开了一系列颇具规模的会议(P312) 。 特别是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为人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树立了一座崭新的丰碑。 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际上成立了众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机构,许多国家和国际社会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工作。 我国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生存和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 人类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之后,所考虑的就是自身的延续和发展问题。 1.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我国 2200多年前,“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定期封山育林的法令。 2.西方: 19世纪对林业和20世纪对渔业的研究,提出了可再生资源、“可持续产量”问题的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3.近代和现在: (1)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R.卡逊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出版。针对有机农药的无节制使用会威胁人类生存。引起西方社会的强烈反响。 (2)1972年, 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关于世界趋势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3)80年代: 1980年,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 。 1983年底,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我们共同的未来》--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4)1992年,《21世纪议程》--认识深化的结晶。 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有183个国家参加,70个国际组织出席,并有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记:P315-316表8-1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发展。 2.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自然属性: 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 (2)社会属性: 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3)经济属性: 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即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4)科技属性: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水平差、效率低的表现。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即如何将全部资源中的一部分合理加以收获,使得资源不受破坏,而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所收获的数量。 经济学家由此提出了可持续产量的概念——这是对可持续进行正式分析的开始。 “可持续发展”的经典表述:“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发展”。P317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P320) 第一、公平性原则。 第六、协调性原则。 第二、可持续性原则。 第七、需求性原则。 第三、共同性原则。 第八、安全性原则。 第四、发展性原则。 第九、高效性原则。 第五、和谐性原则。 第十、参与性原则。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 1.1992年李鹏总理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1992 年国务院颁布《中国环境与发展 十大对策》 3.1994 年制定《中国 21 世纪议程》: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 21 世纪议程 ” 。 4.1998 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5.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和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先后完成了多项重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