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认识包装盒》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发布:2017-01-04约4.96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认识包装盒》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京市通州区中山街小学 张玉红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作为发展学生技术素养的劳动技术学科教学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技术的使用能力,更要关注学生对技术的理解能力、改进能力和决策能力,以及学生了解与掌握劳动技术知识的能力,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实现。 劳动技术教育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制定性学习领域。劳技课的重要特点便是“实践性”,要以学生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思。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我们倡导的学习方式,正是让“实践性”得以充分体现所依托的形式。本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观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体验知识过程中来。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包装盒》是北京版小学劳动技术四年级(下册)“纸工”这一单元的内容。技术基础:《立体造型》;技术实践:《纸娃娃》、《包装盒》、《装笔器具》、《纸膜服装》。教材中的题目是《包装盒》,由于本课的学习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这节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认识包装盒》,认识一般长方体包装盒的基本功能与结构特点,根据平面设计图制作出立体的包装盒;第二课时:《设计包装盒》,根据不同的物品设计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包装盒。本课为第一课时《认识包装盒》。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各项技能发展还不是很充分,尤其是很少经历包装盒从立体到平面图的认知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包装盒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细心观察过它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三)教学方式:自主探究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整堂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问题在情境中自然生成,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认识包装盒,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手段:信息收集 多媒体课件 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包装盒,课上观察、了解包装盒,初步感知长方体包装盒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为课上的制作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解决了立体包装盒到平面图各部分的对应关系等问题,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五)技术准备: 教师:各种形状的包装盒、包装盒的平面设计图、课件等。 学生:收集到的各种包装盒、铅笔、尺子等。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包装盒在生活中的用途,掌握长方体包装盒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特点, 知道不同造型的包装盒是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要而设计的。 2.经历观察、交流、体验等学习过程,学会通过加工包装盒的平面设计图制作出立体的包装盒。 3.在观察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包装盒的基本功能与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包装盒从立体至展开平面图各部分的对应关系。 四、教学流程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时间 安排 创设情境 明确问题 以朋友过生日引出包装盒 在生活中的用途。 提问:包装盒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2.提问:你收集到的是什么物 品的包装盒?它是什么形状 的? 引出课题并板书。 思考回答。 举起包装盒进行介绍。 感受包装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 引导探究 解决问题 (一)认识长方体立体包装盒的六个面及位置关系。 1. 出示问题:长方体的包装盒由几个面组成?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六个面 课件印证问题。 板书:对面相同 (二)认识长方体包装盒的辅助部分: 1.认识小折边: 师生把包装盒的盒盖与盒底打开,寻找包装盒的辅助部分。 板书:折边。 对比试验:感受包装盒折边两边小口的作用。 2.认识摇翼: 师:除了小折边,还有其他的辅助部分吗? 板书:摇翼。 试验:摇翼的作用。 3.认识粘贴边: 师:请大家把包装盒拆开变成一个平面,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粘贴边 (三)认识长方体包装盒展开变成平面后六个面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已经将包装盒打开变成了一个平面的纸板,请你仔细观察还能找到它六个面的位置吗? 师:按序号你们看哪两个面的形状大小是相同的? 师:包装盒立体时是对面相同,展开后的平面就变成了什么? 板书:平面:隔面相同 小组带着问题观察讨论并汇报。 观察:插进去的边。 观察讨论小口的作用。 观察:小侧边。 体验、感受摇翼的作用。 拆开变成平面观察回答:一个小边。 感受粘贴边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