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包装盒》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认识包装盒》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京市通州区中山街小学 张玉红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作为发展学生技术素养的劳动技术学科教学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技术的使用能力,更要关注学生对技术的理解能力、改进能力和决策能力,以及学生了解与掌握劳动技术知识的能力,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实现。
劳动技术教育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制定性学习领域。劳技课的重要特点便是“实践性”,要以学生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思。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我们倡导的学习方式,正是让“实践性”得以充分体现所依托的形式。本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观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体验知识过程中来。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包装盒》是北京版小学劳动技术四年级(下册)“纸工”这一单元的内容。技术基础:《立体造型》;技术实践:《纸娃娃》、《包装盒》、《装笔器具》、《纸膜服装》。教材中的题目是《包装盒》,由于本课的学习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这节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认识包装盒》,认识一般长方体包装盒的基本功能与结构特点,根据平面设计图制作出立体的包装盒;第二课时:《设计包装盒》,根据不同的物品设计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包装盒。本课为第一课时《认识包装盒》。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各项技能发展还不是很充分,尤其是很少经历包装盒从立体到平面图的认知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包装盒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细心观察过它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三)教学方式:自主探究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整堂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问题在情境中自然生成,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认识包装盒,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手段:信息收集 多媒体课件
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包装盒,课上观察、了解包装盒,初步感知长方体包装盒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为课上的制作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解决了立体包装盒到平面图各部分的对应关系等问题,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五)技术准备:
教师:各种形状的包装盒、包装盒的平面设计图、课件等。
学生:收集到的各种包装盒、铅笔、尺子等。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包装盒在生活中的用途,掌握长方体包装盒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特点,
知道不同造型的包装盒是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要而设计的。
2.经历观察、交流、体验等学习过程,学会通过加工包装盒的平面设计图制作出立体的包装盒。
3.在观察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包装盒的基本功能与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包装盒从立体至展开平面图各部分的对应关系。
四、教学流程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时间
安排 创设情境
明确问题
以朋友过生日引出包装盒
在生活中的用途。
提问:包装盒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2.提问:你收集到的是什么物
品的包装盒?它是什么形状
的?
引出课题并板书。
思考回答。
举起包装盒进行介绍。
感受包装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 引导探究
解决问题
(一)认识长方体立体包装盒的六个面及位置关系。
1. 出示问题:长方体的包装盒由几个面组成?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六个面
课件印证问题。
板书:对面相同
(二)认识长方体包装盒的辅助部分:
1.认识小折边:
师生把包装盒的盒盖与盒底打开,寻找包装盒的辅助部分。
板书:折边。
对比试验:感受包装盒折边两边小口的作用。
2.认识摇翼:
师:除了小折边,还有其他的辅助部分吗?
板书:摇翼。
试验:摇翼的作用。
3.认识粘贴边:
师:请大家把包装盒拆开变成一个平面,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粘贴边
(三)认识长方体包装盒展开变成平面后六个面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已经将包装盒打开变成了一个平面的纸板,请你仔细观察还能找到它六个面的位置吗?
师:按序号你们看哪两个面的形状大小是相同的?
师:包装盒立体时是对面相同,展开后的平面就变成了什么?
板书:平面:隔面相同
小组带着问题观察讨论并汇报。
观察:插进去的边。
观察讨论小口的作用。
观察:小侧边。
体验、感受摇翼的作用。
拆开变成平面观察回答:一个小边。
感受粘贴边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