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2五四新文学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四新文学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 一、白话新诗的最初尝试 二、现代小说的全面创新 三、新式散文的应运而生 四、话剧品种的逐步引入 五、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白话新诗的最初尝试 《尝试集》 1924年在北京 1930年在北大 1914年23岁的胡适 “《尝试集》是我们第一部新诗集” ——朱自清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五四’诗歌,由胡适开始,由郭沫若完成:这是我在过去论沫若诗歌时的结论;这个结论,我始终认为不错。” ——穆木天 《女神》 《女神》1953年版 “胡适的《尝试集》,康白情《草儿》,俞平伯《冬夜》,我都买来读,自己也没有判断好坏的能力,认为新诗就是这个样子。后来郭沫若的《女神》、《星空》和他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相继出版,才打开我的眼界,渐渐懂得文艺是什么,诗是什么东西” ——冯至 少年郭沫若充满灵秀之气 郭沫若在上海住所 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 《呐喊》 《呐喊》初版本 《呐喊》由北京新潮社于1923年8月初版,原收鲁迅1918年至1922年的小说十五篇。1926年10月第三次印刷时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1930年第十三次印刷时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后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这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也是最为重要、影响最广的一部小说集。以《呐喊》为书名,意为要用震聋发聩的喊声冲破旧中国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同时聊以慰藉寂寞的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 二、现代小说的全面创新 《彷徨》 《彷徨》由北京北新书局于1926年8月初版,收有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他自认为,跟《呐喊》比较起来,《彷徨》中的作品技巧更为圆熟,但战斗的意气却有些减少。不过,鲁迅摘引《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本书的题辞,以表达他坚持探索、坚持前进的决心。 《彷徨》初版本 《热风》 《热风》1925年11月编定。关于集名,鲁迅解释道:“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为《热风》。”《热风》收1918年至1924年杂文,编集时,鲁迅对现状一如往日,感到“寒冽”,以“热风”作喻,正反映了鲁迅主张深刻批判社会,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热烈愿望。 三、新式散文的应运而生 《雨天的书》 《雨天的书》北新书局1929年3版 周作人 四、话剧品种的逐步引入 《春柳社》 《茶花女》剧照 1909年,春柳社在东京演出《热泪》第二幕剧照 1909年2月11日,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剧照 陆镜若编剧的《家庭恩怨记》剧照 1907年6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剧照 1914年的“春柳四友”: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陆镜若 春柳社创始人李叔同 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欧阳予倩 文学研究会 新月社 语丝社 莽原社 未名社 浅草社 沉钟社 弥撒社 五、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文学研究会 新月社 今日新月社旧址,位于东松树胡同15号 语丝社 《语丝》第一期创刊号 《莽原》第一期创刊号 莽原社 未名社 1929年李霁野在北京未名社内 1978年李霁野在重访未名社旧址 浅草—沉钟 弥撒社 时间、地点:1923年上海人员:胡山源等。刊物:《弥撒月刊》理论主张:“无目的、无艺术观,不批评、不讨论”自由主义艺术观,顺应灵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