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所选择的七个单位性状中,其相对性状都存在明显差异,杂交后代个体间表现明显的类别差异。;1、相关符号;2、试验结果;3、 七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结果;1.生物体所有性状均由基因所控制,相对性状由相对基因控制。
2.体细胞中基因成对,配子中只含其中一个。
3.两性配子结合后,其基因各自独立,不相融合。
4.F1产生配子时,来自双亲的基因各自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5.两种配子数量相等、随机结合。 ; ;等位基因:在体细胞内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R, r)。
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成(RR, Rr, rr)。
表现型:生物表现出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纯合体:组成基因型的两个基因是相同的(RR, rr)。
杂合体:组成基因型的两个基因是不同的(Rr)。;1) 测交——杂合体与隐性纯合体交配,使杂合体所带的基因和数量得以表现;CC × CC → CC
Cc × Cc → CC :Cc :cc =1:2:1
cc × cc → cc;(一)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2、不完全显性;杂合体表现出双亲的性状(镶嵌型)
人类的MN血型有三种:M型、N型和MN型,依红细胞表面抗原而定。 ;概念——群体中,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上有两个以上的基因。
1、家兔的毛色遗传
黑(C) 青紫蓝(cch) 喜马拉雅(ch) 白化(c)
等级显性关系 C > cch > ch > c
黑(C C, C cch, C ch ,C c)
青紫蓝(cch cch ,cch ch ,cch c)
喜马拉雅(chch ,ch c)
白化(c c);表型——A型、B型、AB型和O型
由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备:IA IB i
A型的基因型——IA IA IA i
B型的基因型——IB IB IB i
AB型的基因型——IA IB
O型的基因型——i i
显性关系 :完全显性 IA > i IB > i
共显性 IA = IB;四、意义与启示;(二)孟德尔试验的启示;P; 试验结果与分析;二、独立分配定律的解释和验证;;(二) 验证;F1种子播种,得到F2; F2 4种类型的植株自花授粉,得到F3 。
F3 的表型及分离比见表5-6 。
F2基因型的推测方法: ;三、独立分配定律的普遍性;(二) 多对基因的后代性状独立分配规律;(三)分离比是否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要进行好适度测验,χ2测验是常用方法之一;第三节 基因互作;一、互补作用;鸡的冠形遗传—互补作用;两对基因共同影响一对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能抑制另一对基因的表现,这种作用称为上位作用。
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为上位基因,被抑制的基因称为下位基因。
上位基因是显性时,只有一个上位基因就可以发挥上位作用,称为显性上位作用。
上位基因是隐性时,必须纯合时才能发挥上位作用,称为隐性上位作用。;褐色×白色→ F1白色 → F2 白色: 黑色:褐色 =12:3:1
基因I为上位基因,基因I和i分别控制白色与非白色
基因B和b分别控制黑色与褐色(在不存在基因I时才有此作用);家鼠毛色遗传 ——黑色(CCaa)×白化(ccAA) → F1 鼠灰(CcAa) → F2鼠灰(C-A-):黑色(C-aa):白化(ccA-,ccaa) =9:3:4;两对基因决定一个性状,其显性作用是相同的,只要其中一对基因有一个显性基因,性状就表现出来。
猪的阴囊疝遗传——由两对基因 S1s1 、S2s2 决定的
s1s1 s2s2 ×♀S1S1S2S2 → F1 S1s1S2s2 → F2 ………s1s1 s2s2 (1/16)
s1s1 s2s2 ♀ 正常;♂ 阴囊疝 (1/3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F2出现9:3:3:1的结果,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决定这两对性状的两对基因不存在相互作用;二是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上。
如果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摩尔根(T. H. Morgan)——果蝇;一、连锁现象及其解释;试验2 互斥组(相斥组)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状在一起;果蝇的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果蝇完全连锁解释;果蝇不完全连锁解释;○ 摩尔根提出的连锁遗传的主要内容:;交换模式图;二、交换率测定及基因定位;(二)基因定位;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就可得出两个基因的距离。
重组型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百分率就是交换率。
交换率×100 就是这两基因间的距离。
不能定出它们的顺序。;要求出Aa、Bb、Cc三对基因的顺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