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病虫害识别、调查方法及防治方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花生病虫害 花生叶斑病 花生蚜虫 花生田棉铃虫等杂食性害虫 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包括黑斑病、褐斑病、网斑病三种,主要为害花生叶片。黑斑病、褐斑病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在叶片上形成近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病斑。二者区别是黑斑病病斑小,颜色深;褐斑病病斑较大,颜色较浅。网斑病从下部叶片正面开始发病,初期为深褐色小点,逐步在叶片下面形成边沿网状不清晰或星芒状网纹的大斑,直径可达1.5cm。 调查时间及方法 调查时间花生出苗后,当田间发现病叶后,每隔7天调查一次,直到饱果收获期末结束。 调查方法:即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田10-15块, ,采用5点取样方法,每点5株。调查时取每株的第一对侧枝,调查总株数、病株数、总叶片数、病叶片数,并计算病叶(株)率。 发生程度分级 1级病叶率10-20% 2级病叶率20.1-40% 3级病叶率40.1-60% 4级病叶率60.1-80% 5级病叶率80% 防治指标:病叶率20% 防治适期: 一般在7月底8月初,病叶率达10%时。 1、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2、发病初期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也可用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施药时加入0.2%洗衣粉做展着剂,可提高防效,间隔15-20天一次,连防2-3次。 花生蚜虫 花生蚜Aphis craccivo koch 又名苜蓿蚜、豆蚜、槐蚜,属同翅目蚜科,俗称蜜虫、腻虫,在全国花生产区均有发生。蚜虫多集中在嫩茎、幼芽、顶端心叶及嫩叶的叶背上和花蕾、花萼、花瓣,以及果针上为害,造成花生生长停滞,叶片卷曲,变小、变厚,影响光合作用和开花结实,并传播病毒病;受害严重时,枝叶发黑,结荚甚少,甚至枯萎死亡。花生蚜除为害花生外,还为害豆类、苜蓿、国槐、荠菜等。 调查时间及方法 自花生出土开始,选靠近蚜源、早播花生田10块,每7天调查一次,每块地5点取样,每点查20墩,记载调查墩数、蚜墩数、蚜墩率、总蚜量、平均单墩蚜量,最多单墩蚜量,至7月中旬止。 发生程度分级: 1级平均一墩头数10-25 2级平均一墩头数25.1-50 3级平均一墩头数50.1-75 4级平均一墩头数75.1-100 5级平均一墩头数100 防治指标:10头/墩 防治适期:一般在6月上旬 防治方法 花生出苗后,花生蚜即迁入药生田为害,开花结荚期是该蚜虫为害盛期。在有翅蚜向花生田迁移高峰后2-3天,开始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俗称青虫、钻桃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全国棉区,在黄河流域棉区发生量大,为害较重,主要为害棉花,还为害花生、玉米、麦类、番茄、等200多种植物,在花生田为害的棉铃虫,称为花生棉铃虫。 调查时间及方法 当黑光灯或杨树枝把诱到成虫以后,选5-10块有代表性的地块,每块田用对角线法取5个样点,每点单行调查20株,卵、幼虫多时调查株数可适当减少。调查采取定点定株的方法,7天调查一次,每次将查到的卵用园珠笔划圈标记,下次查卵时只统计未标记的新增卵,记载调查株数、有卵株数、总卵量、幼虫龄期(3龄以下、以上)、有虫株数、被害株数、被害株率。 发生程度分级 1级百墩头数40-50 2级百墩头数51-100 3级百墩头数101-150 4级百墩头数151-200 5级百墩头数200 防治指标:50头/百墩 防治适期:7月中下旬 * * 花生叶斑病 防治方法 花生田棉铃虫等杂食性害虫 花生田甜菜夜蛾、棉铃虫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