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式结构模型选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人都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个人都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在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卢瑟福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19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并在新西兰长大。他进入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23岁时获得了三个学位(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汤姆孙的研究生。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为原子结构的研究做出很大的贡献。1898年,在汤姆孙的推荐下,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教授。他在那儿呆了9年。于1907年返回英国出任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系主任。1919年接替退休的汤姆孙,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剑桥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享年66岁。
1871年8月 30日生于新西兰
杰出贡献:
1899年命名α射线、β射线;发现放射性元素“钍”;
1902年提出原子自然蜕变理论;
卢瑟福(1871~1937年)
1911年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919年发现质子,预言中子。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枣糕模型
汤姆生原子枣糕模型能解释当时发现的一些现象。
但勒纳德1903年做了一个实验,使电子束射到金属模上,发现较高速度的电子很容易穿透原子。看来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稍后一些的α粒子散射实验则完全否认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象原子这样的微观粒子的内部结构呢?
用其他微观粒子或一些射线轰击
α粒子散射实验
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 粒子散射实验
1.α粒子射入金箔时难免会与电子碰撞,试估计这种碰撞对α粒子速度影响的大小?(α粒子的质量约是电子质量的7300倍)
2.按照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正电荷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内,请分析: α粒子穿过金箔受到电荷的作用后,沿哪些方向前进的可能性较大,最不可能沿哪些方向前进?
同学们请思考下列问题(阅读教材51页)
实验结果: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
原来方向前进。
(2)少数α粒子(约占八千分之一)发生了大
角度的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
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结果分析:
电子能否使α粒子大角度偏转?
1微米厚的金箔内含3000层原子层,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仍沿原方向前进说明什么?
少数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是怎么造成的?
(1)电子不可能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α粒子跟电子碰撞过程中两者动量变化相等,因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300倍,撞前后α粒子速度几乎不变,而质量小的电子速度发生改变。因此,α粒子撞电子时不会出现被反弹回来的现象。发生非对心碰撞时,α粒子也不会出现大角度偏转。可见,电子对α粒子在速度的大小、方向上的改变是十分微小的。
(2)按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分布均匀,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粒子两侧正电荷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相抵削,使α粒子偏转的力也不会很大,α粒子散射现象说明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3)实验中发现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α粒子在原子中的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本身大的多的物休作用。
(4)金箔的厚度大约1μm,金原子的直径约3×10-10m。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相当于穿过几千个金原子的厚度,但它们的运动方向没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个现象表明α粒子在穿过时基本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说明原子中的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的质量和电量都集中在体积很小的核上。
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运动.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和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可以推算出各种元素原子核的电荷数,还可以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
(1)原子的半径约为10-10米、原子核半径约是10-15米,原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