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系统分析相关理论.doc

发布:2017-08-04约1.01万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信息系统分析的任务 任务主要是:详细了解每一个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的工作流程及信息处理流程,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确定系统应具有的逻辑功能,再用适当方法表达出来,形成这个系统的逻辑方案。 系统分析阶段其关键在于“理解”和“表达” “理解”是开发人员对系统需求的理解,这些需求即包括了用户明确表达出来的,也包括用户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因此系统分析员既要善于挖掘出用户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需求,也要善于通过系统分析修正用户提出的要求。 “表达”的目的是把对系统的理解通过逻辑模型表达出来。“表达”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工具描述对系统的理解,一方面使得用户能够看懂,能够与系统分析员共同讨论和修改,另一方面要使得系统设计员和程序员能够正确理解,保证开发出的系统最终符合用户需求。 二.系统分析的工作步骤 1.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业务调查,分析了解各项需求,自顶向下 调查结果—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 在此基础上调查了解系统的综合要求,包括: 1)系统的功能要求 2)系统性能要求:例如.联机系统的响应时间,安全性等。 3)运行要求:集中表现在对系统运行及所处环境的要求。 4)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例如系统的可扩展性。 2.进行数据分析,建立数据库逻辑模型 对主题数据库进行详细逻辑设计,产生数据字典 3.进行功能分析,确定新系统的逻辑结构。 三.系统分析的特点 1.用画图的方法,直观易理解。 2.“自顶向下”的工作原则。 3.强调逻辑结构而不是物理实现。 四.现行系统分析 1.业务流程图 一般来说,反映子系统总体业务概况的高层TFD只有一张,它描述了各项业务过程之间的处理关系,而由此向下扩展的低层TFD有若干张,是对各个业务过程的详细描述,反映的是业务活动之间的处理关系。 首先要与用户一起审查TFD的整个工作流程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的部分。 检查TFD的一致性,即在高层TFD中出现的各类报表、单证、数据存储等数据载体一定要在低层TFD中反映出来,表示业务处理单位或部门或个人也要在低层TFD中反映出来。 检查低层TFD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业务活动,它没有输入的数据载体或处理完毕不产生输出,若存在则仔细检查各项业务活动是确实没有I/O,还是有遗漏? 对各项业务活动和数据载体的名称进行审查,确认名称定义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不能存在同名异义或同义异名的现象。 2.数据流的抽取 并非TFD中所有的业务都能够由计算机系统完成,因此有一个从现行业务中抽取能够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或半自动完成的那一部分业务活动的过程。 这个抽取过程也是对TFD的分析过程,其分析结果用数据流程图来表示,即DFD。 画完TFD和DFD之后,要进行它们之间的检验工作: 首先检验DFD和TFD的一致性:采用“自顶向下”的原则检查,看是否有被遗漏的数据处理功能,有关数据载体部分一定要和TFD一致。 检验DFD的完整性:对每一张DFD来说,要检查数据流,每个数据流都要有个名称;检查数据存储,是否存在有些数据存储被业务活动USE,却没有业务活动CREATE,一旦发现问题,则再和TFD对照,必要时向业务人员进行再次检查;检查处理功能,每个处理功能都要有I/O。 检验DFD的一致性:在高层DFD中出现的外部项、数据流和数据存储一定要在低层DFD中出现,高层DFD和低层DFD的关系,类似于全国地图和分省地图的关系。 注意:任何一个数据流至少有一端是处理框,即数据流不能从外部实体直接到数据存储,也不能从数据存储到外部实体,不能在实体之间或存储之间流动。“数据流是指处理功能的输入或输出” 在数据流程的绘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确定系统的外部项,系统外部项的确定也就规定了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分界线。 高层DFD只反映主要的、正常的逻辑功能,一般只画出系统正常运行时的主要I/O,使人一目了然。 DFD可以与规划中的企业模型相对应。 所谓企业模型就是用“职能域---业务过程---业务活动”的层次结构关系描述企业的本质。 一级DFD表示系统各职能域及其相互关系。 二级DFD表示每个职能域扩展形成的业务过程及相互关系。 三级DFD表示所有业务过程扩展所形成的业务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绘制DFD一般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进行。先从左侧开始画起,表出外部项,左侧外部项通常是系统主要数据输入来源,接收该系统数据的外部项一般画在DFD右侧。 下面再举一个关于DFD的例子: 学籍管理系统顶层DFD: 学籍管理系统的第一层DFD: 下面以“成绩管理”为例,较详细地说明逐层分解的思路: 假设该学校现在实行校、系两级成绩管理,学校教学管理科、系教务员都登记学生成绩。任课教师把学生成绩单一式两份分别送系教务员和学校教学管理科。系教务员根据成绩单登录学籍表。学期结束时,给学生成绩通知,并根据学籍管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