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科研成果鑒定材料.doc

发布:2017-03-25约2.21万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科研成果鉴定材料 项目名称:“鲶鱼效应”目 录 中文摘要 1 二 工作报告 4 1研究背景 4 2职业倦怠的定义 4 3职业倦怠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 5 4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 6 5课题采用的职业倦怠调查工具(MBI)介绍 6 6国内外护士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8 7国内外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现状 9 8“鲶鱼效应”运用于护理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11 9项目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和创新点 13 10参考文献 14 三 技术报告 18 1护士职业倦怠和职业心理需求调查 18 1.1研究对象 18 1.2 调查工具 18 1.3 调查方法 19 1.4统计方法 19 1.5调查结果 19 2“鲶鱼效应”的实施 20 2.1“鲶鱼效应”在全院的实施 20 2.2“鲶鱼效应”在神经内科不同病区的对照实施 26 3讨论 31 4结论 35 5参考文献 36 6调查问卷 37 四 附件 39 附件1 查新报告 39 附件2 已发表论文 39 一 中文摘要 目的 本课题以将“鲶鱼效应”引入护理管理。正面影响护士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以正性激励机制达到降低护士职业倦怠、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方法 选用由李小妹和刘彦君译成中文引入我国的Maslach工作疲溃感量表( the Maslach Bumout InventoryMBI)进行职业倦怠调查职业心理需求职业心理需求调查将“鲶鱼效应” 运用于护理管理,制定“鲶鱼护士”的选拔、培训、使用、考核激励机制。观察“鲶鱼效应”引入护理管理前后护士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护士职业倦怠程度、护理质量得分、护士对医院护理管理满意度、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变化。 结果 我院护士职业倦怠情感耗竭维度得分、去人性化维度得分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常模,而成就感维度得分低于常模我院护士职业心理需求前三位依次为:增加收入获得学习机会职业发展211人171人167人,占总人数的60.98%49.42%、48.27%;提示管理者应注重护士切身利益及专业发展,站在护士的角度,采取一定的激励方式有望改善护士职业倦怠,提升工作热情。 3.实施“鲶鱼效应”护士职业倦怠①护士职业倦怠情感耗竭维度得分、去人性化维度得分成就感低下维度三个维度得分比较P<0.01职业倦怠②护士职业倦怠程度比较P<0.01职业倦怠③各项护理质量平均分护士对医院护理管理满意度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P<0.01“鲶鱼效应”护士职业倦怠P<0.0P<0.0P<0.0P<0.0降低职业倦怠,提高护理质量。 结论 职业倦怠不但危害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观幸福感、工作成就感及对自我理解和冲突的控制,阻碍护理事业的发展。目前职业倦怠已引起国内外护理管理者广泛关注并提出多种干预措施的设想,但这些设想缺乏实证措施的支持制定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 护士 职业倦怠 鲶鱼效应 工作报告 研究背景 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护士要承担临床处置的高风险职责又要遵循弱势病人的需求规律,因此护士无疑是职业倦怠的易感、高发人群。职业倦怠职业病毒一样侵袭着护士群体,不但危害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观幸福感、工作成就感及对自我理解和冲突的控制,阻碍护理事业的发展。目前职业倦怠已引起国内外护理管理者广泛关注并提出多种干预措施的设想,如给护士传授压力管理的方法来减轻工作压力;管理者给予护士更多的关心,鼓励护士之间的相互支持;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医护患间的相互交流等[1]。但这些设想缺乏实证研究措施的支持。[2]。关注内在压力源,即护士自身潜能开发,制定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改善当前护理工作与专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满足护士合理职业,这将对减轻护士职业倦怠、增进护士群体的身心更为有益。 职业倦怠的定义 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3]率先提出这一概念,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诸如情感耗竭、身心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随后众多学者对职业倦怠进行了深入研究,Maslach等[4]于1981年对职业倦怠下了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操作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由于长期遭受到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刺激而产生的延迟反应包括三个维度,情感耗竭(emotion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 or depersonalization)、成就感低下(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①情感耗竭即职业倦怠的压力维度,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特征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个体无法轻易处理周围的问题与要求,表现出缺乏活力、过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