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第1篇 技能3 类型2 地理统计图表的解读与数据分析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常见的结构统计图类型及其构图特点 2.结构统计图的判读技巧 (1)看清图例和图中的文字说明,了解该图反映的地理项目。 (2)归纳总结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首先仔细读图,认识结构图的组成要素,认识各要素的比例及比例大小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 (3)采用对比法对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纵向上可对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时间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认识其发展变化;横向上可以对比不同地理事物结构特征的差异或联系。 (4)对地理事物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揭示问题,作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4.(2017·江苏卷)“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解析:第(1)题,市民主要出行方式中,自行车消耗能源最低,属于“绿色出行”;与小汽车相比,公共交通载客量大,人均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少;由图可知,2011年之后,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占比迅速上升,选择自行车出行的占比也有所上升,选择小汽车出行的占比迅速下降,这表明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了明显影响。第(2)题,选择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会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地域范围受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城市服务功能主要受城市等级、规模影响。 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来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像。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平面直角坐标图和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此外三维坐标图和雷达图等其他类型也不时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1.平面直角坐标图 平面直角坐标图上的点、线(折线、曲线)、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读图时要积极思考,既要有定量的认识,又要做定性分析。(如下图) 解读此类统计图需注意以下几点: (1)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地理要素和图注的内容,再根据“点”“柱”或“线”所表示的数值信息分析其变化趋势。一般来说,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布规律,点状图和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相对或绝对数量。 (2)当出现左右纵坐标甚至多个纵、横坐标时,更要仔细观察、辨析。 (3)特别要看清纵坐标单位数值,不能简单以“柱”或“线”的高矮来比较大小。 (4)判读坐标的变化趋势时不能有思维定势。如横坐标不一定总是向右增大。 (5)判读时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2.三维坐标和平面正三角坐标图 用三维空间来反映三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或是将它们统一在一个平面内,形成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如下图)。 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由一个等边三角形构成,判读和分析时,需要把握几个关键:①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②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须是100%。③构成要素只有三项。④三项要素在数轴上的比例按由低到高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均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由0%~100%。 在判读时要掌握两种方法 3.多维坐标图 多维坐标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且有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绘制而成。(如下面的三种坐标图) 风频玫瑰图是在一个八方位(或更多)坐标图中加上气象资料绘制而成的。坐标中心点的风频概率为0,风频曲线离中心点越远说明风频率越大。一般而言,要能读出一个地方的最大风频和最小风频,用以解答对有关城市和工业布局等内容的考查。 5.(2016·浙江卷)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2)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上海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小于江苏,说明了其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故选B;山西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