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平版印刷的油墨转移.ppt

发布:2019-03-04约1.05万字共1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平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第五章 平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第一节 水墨的传递与油墨的乳化 第二节 平版印刷的水墨平衡 第三节 润湿液 第四节 润湿液的pH值 第五节 润湿液用量的控制 第六节 确定滚筒包衬的理论与方法 第七节 无水平版印刷 重点内容 1.水墨平衡与油墨乳化 2.润湿液的作用及种类 3.滚筒包衬的理论与方法 4.无水平版印刷 胶印过程 印版空白图文同一平面 空白亲水,图文亲油 印刷时,先上水后上墨 压力作用,图文油墨经橡皮布转移到承印物 印刷材料:油墨、润湿液、印版、橡皮布和承印物 第一节 水墨的传递与油墨的乳化 一、油墨和水的传递过程 二、马丁·西维尔平印模式 一、油墨和水的传递过程 1.四种辊隙 (1)着水辊与印版空白部分间隙 辊隙间有润湿液。空白部分被润湿,留下薄薄一层水膜 (2)着水辊与印版图文部分的间隙 辊隙间既有润湿液,也有油墨,两相并存。 (3)着墨辊与润湿过的印版空白部分的间隙 辊隙间润湿液与油墨两相并存。 (4)着墨辊与印版图文部分的间隙 油墨 乳化油墨 附在图文墨膜上的润湿液微珠。 2.三次乳化 乳化:两相不相溶的液体放在一起搅拌或震荡,一种液体变成很小的液滴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 形成的液体为乳状液。 3.结论 (1)油墨乳化不可避免(有水胶印) ①润湿液和油墨不相混溶; ②印刷中,油墨和润湿液互相接触; ③油墨和润湿液存在四种挤压:水辊—印版图文、墨辊—印版空白、墨辊—印版图文、墨辊—墨辊 3.结论 (2)油墨乳化不可缺少(有水胶印) ①乳化后的油墨粘度略有下降,流动性改善,有利于油墨转移; ②如果没有乳化,会出现: a.水滴附在油墨表面,与B接触,图文空缺、白斑; b.水滴逆墨辊而上,生成亲水层,脱墨; c.水辊墨滴逆水辊而上,传水性能下降; d.传墨性能差。 4.油墨乳化程度要适中 含水量大,丝头过短,输墨困难,图文变暗; 含水量小,传墨性能差,印刷品发花。 二、马丁·西维尔平印模式 1.辊子和印版有一定的表面自由能,能被润湿,空白亲水,图文亲墨; 2.油墨和润湿液互不相溶又可混合,油墨乳化; 3.必要的印刷密度,油墨厚度大约是1μm; 4.油墨和润湿液通过辊子传到印版。辊子对润湿液和油墨润湿性不同。 第二节 平版印刷的水墨平衡 一、以相体积理论为基础的水墨平衡 二、以表面过剩自由能理论为基础的水墨平衡 三、以场型理论为基础的水墨平衡 印版水分与印刷质量 水分过大,印刷品花白,实地水迹,印迹发虚,墨色深淡不匀。纸张变形,套印不准,滚筒壳体锈蚀等。 水分过小,墨污,脏版, 糊版。 一、以相体积理论为基础的水墨平衡 1.水墨平衡:在一定的印刷速度和印刷压力下,调节润湿液的供给量,使乳化后的油墨所含润湿液的体积比例在15%~26%之间,形成油包水程度轻微的W/O型乳化油墨,以最少的供液量与印版上的油墨量相抗衡。(P88) 含义:(1)用液量最少—不脏版(核心);(2)调节供液量—一定印速印压;(3)油墨乳化—W/O型,W含量15%~26%。 2.油墨乳化类型 (1)乳化类型: 水包油型乳状液,O/W,油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 油包水型乳状液,W/O,水为分散相,油为连续相; (2)体积 水相体积<26%,只能形成W/O ; 水相体积26~74%,形成W/O 或O/W ; 水相体积>74%,只能形成O/W 。 二、以表面过剩自由能理论为基础的水墨平衡 采用表面张力较低的润湿液,便有可能用较少的水量实现平版印刷的水墨平衡。 1.γw<γ0 润湿液将向油墨一方浸润,小网点、细线条消失。 2. γw>γ0 在扩散压的作用下,油墨将向润湿液一方浸润,使印刷品的网点扩大,空白部分起脏。 3. γw=γ0 界面扩散压为零,润湿液和油墨在界面上保持相对平衡,互不浸润,较为理想。 润湿液的表面张力应略大于油墨 实际生产中,水墨平衡在动态下实现,油墨粘,扩展小,润湿液冲洗。 润湿液不至于润湿图文部分。 润湿液和油墨的表面张力 油墨(3.0~3.6)×10-2N/m 润湿液(4.0~5.0)×10-2N/m 有利于实现水墨平衡。 三、以场型理论为基础的水墨平衡 将水放入静电场中,电场将驱使水内的自由电子移动,正负电荷重新分布,一端带正电荷,另一端带负电荷,水分子按其正负有序的排列起来,而在其周围形成一个“场”。 三、以场型理论为基础的水墨平衡 强化处理过的水传到非图文部分时,在非图文部分形成一个场,水分子相互之间的牵引力(拉力)增大。非图文部分的水很难进入油墨中,油墨也很难浸入水中,水膜墨膜之间,形成分界线,达到油水互不浸润的水墨平衡。 第三节 润湿液 一、平版印刷工艺对润湿液的要求 二、普通润湿液 三、低表面张力的润湿液 四、强化水润湿液 一、平版印刷工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